雲南產新減少,靖州茯苓市場調研報告

一、整體介紹

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11月24-26日在湖南省靖州縣舉行,會議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易菇網等單位承辦,會議安排了主題報告、專題報告共16個,同期舉行了茯苓產業發展圓桌論壇等會議。

各單位主要的工作都是圍繞的茯苓的含量研究、代謝組、遺傳組研究、生產技術等研究進行,其中,國家級大專院校及研究所主要圍繞基礎科學研究,地方性的院校主要圍繞生產應用和茯苓種植開展研究,企業主要研究生產質量、葯事政策和經營模式的研究,多方面的研究交流形成一定的互補,對苓農新技術使用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基礎科學深入的研究應用指導性較小,主要適合科研層次的交流。

Advertisements

本次會議集中介紹了新市場,預計明年完工,在未完成新老交替前,這個1994年建成的老市場依然是靖州茯苓的集散加工的核心場所。

二、市場調研情況

11月25日晚上調研加工情況

加工實力:目前靖州年加工量2萬噸鮮貨,做成1萬噸乾貨,整個市場有1000個左右加工散戶,常開門的300-500個,其他在鄉鎮下也有作坊分佈,是靖州茯苓加工的主力軍。而龍豐茯苓、補天茯苓多為高端精品和醫藥美容延伸產品,作為規範化生產代表,是當地茯苓品牌形象支柱。

生產單元方式:散戶的人員構成,一家3個人,每十天能完成2噸鮮貨加工,加工工具比較簡單,包括蒸制工具、切制工具(電動機器、刀、刀具、木刨)、篩、曬網和曬架等木質工具,蒸制多為鐵框木板組裝的水蒸爐,一次能上2.5噸貨,加水煮沸產生蒸汽,用薄膜覆蓋提溫,8小時就為加工出更好的熟茯苓,燃燒物主要是柴火,污染極大,易發生火災。本鍋亦可以用來熏硫(食用硫磺),加工流程多為手工去皮-切片-切丁(切塊),去皮-冰凍-切坨-刨片(切片),加工后多用常溫架上風乾,不可高溫否則容易爆裂。在乾燥的有風晴天茯苓加工量較大,今年開片的工具有所改進,切片和切丁在一台機器可以執行,在切丁機的上面橫切,直接可以切成所需厚片,靖州的茯苓加工技術、技工數量和產業鏈在全國屬於前列,但由於生產自動化成本還較高,小作坊仍然很多。

Advertisements

主流產品:目前賣得最好的是0.8-1.0cm的中丁為主流貨,價格在22-24元/kg左右。

收入情況:散戶加工戶每公斤利潤在2-3元,加工者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若低於這個數,散戶加工業就會萎縮,工作時長從一般從早上7點到晚上20點,21點以後繼續工作的較少,屬於辛苦活。

產銷規律:加工散戶一般情況下會在中秋前把貨出完,遇到上貨量較慢的時候會想辦法存一點貨物,但此品種基本全年產新,新貨斷檔時間短,產新連貫,僅12-2月是鮮茯苓上市斷檔期。目前11月份,對行情有信心的人開始囤積貨源,多緊盯產地政策情況,有時政府會強制一地的茯苓全部起挖或者限運。茯苓皮行情不好時候多做柴火燒掉,因為購買木材做燃料也需要成本。

11月26日早上調研新貨上市情況及行情

來貨情況:老茯苓市場是目前主要交易市場,450平米的爛尾交易樓,只有一層,為何只有一層?裡面充滿了故事,建築經過23年,顯得破舊,可以按堆擺放60-70噸貨,是茯苓鮮貨交易區,通常每天凌晨3點就開始陸續有貨運來,由於規劃較小,車一多就非常擁擠,10月中旬時,雲南貨量大,每天上貨量每天6-8車,接近200噸/日,需要排隊下貨,是今年上貨高峰期。貨物每2-2.5噸放做一堆(500多個),有買家提前過來看堆(看內部個子情況),當天上貨比較少,基本為雲南貨,26日來了三輛車(9.5米車,11米車,農用貨車)貨共47噸,一車20噸(雲南貨,外形較差,皮薄色白),一車23噸(雲南貨,外形較好,個大,皮薄色暗),一車4噸(貴州貨,茯神多,質空,白),圍觀的人不太多,市場里用紙條傳遞價格,整體走貨速度比較快,上午10點多,基本走完。當天是20天來最低的上市量,與茯苓大會有關,貨的上車地點多為楚雄、大理等地。

三車茯苓來市

圍觀貨源,私下議價

貨物價格與成交:當天貨少成交較快,質量一般的雲南貨6.8元/kg,8點前已快速成交完;貴州貨雖然含茯神多,外皮黑,質鬆散,由於天氣不佳,對茯神加工不利,少人問津,要價6.4元/kg,9點前未見賣出;雲南好貨有23噸之多,都屬於一個種植戶的產品,貨好圍觀人較多,要價7.4元/kg,成交較慢。經與發貨商推算,雲南的發貨成本預計每公斤要低於這邊0.9元。

貴州貨多茯神

當天總共24堆,圖為雲南貨

運費情況:據了解,11米的長車,能裝26噸左右,若沒裝滿,會導致發貨的人浪費部分運費,運費每噸420元,加上水分散失,每公斤運費加折損0.45元/kg,到雲南的線路跑起來比較艱苦,必須5000元以上起運(13噸左右),跑一趟司機2人賺2000元左右。

下貨成本:4-5分/kg,下一車26噸貨需要1000-1300元人工;

種植方式:靖州人由於有菌種和生產技術,多在外地發展基地,由收茯苓的大戶向村裡推廣菌種,並有優先回收資格,但必須按照市場價。如種植者缺錢需要借錢買菌包,收購大戶作為菌種廠身份也能放貸一部分(放水),待到收購時候再抵消。

種植成本:雲南地廣人稀,25年以上成熟松林較多,國有林場地租、松蔸基本不用錢,僅需要菌種、種植採收管理的人工,種植茯苓比直接出售林木的效益要高,種植吸引力很大,也是熱度不減的原因。25cm松蔸一般放1-2袋,椴木一般2-3袋,雲南當地菌袋1.2元/袋,靖州貴0.3元/袋,一般一戶能用4000袋到10萬袋不等,雲南菌種生意非常好做,但是據調研情況,菌種交流混雜,小菌種廠很多,工藝不穩定,易造成種植風險。

種植技術:由於成本的原因,雲南主要種植方法還是松蔸種植和椴木種植,椴木消耗木材多,雲南傳統的方法(非定位法,木材比湖北多用40%)對森林是毀滅打擊,據了解每4.5方木材平均才出1噸鮮茯苓,利用率極低。而代料種植需要收集樹枝和粉碎,扎合,目前在湖北、安徽大別山和湖南等成熟林萎縮和森林保護嚴格的省份推廣,但由於人力成本較高的原因,代料種植髮展速度不快。湖北的定點茯苓種植技術(菌絲長滿后,結苓前補一塊苓種上去,茯苓依此而生)生產應用前景較好,相對雲南生成椴木的使用量較少,生成的茯苓不跑苓,且結苓集中,個子大而圓潤,目前在雲南省收苓靖州大戶逐漸向其雲南合作村民推廣該技術,苓農嘗到甜頭也願意使用本技術。

資源情況:由於雲南成熟森林資源豐富,管理不嚴,因此雲南產區形成最大產區,為省成本,多用松蔸和椴木種植,一片片的國有林場被偷伐盜伐,觸目驚心,近期也引起平台和媒體的報道,由於當地木材外銷和種茯苓本地收入差不多,但大家更願意賣出質量更輕的茯苓,運費較低。

產新情況:雲南茯苓產新已過半,騰衝、西雙版納、瀾滄、滄源和勐臘等基本產新完畢,剩下景東,玉溪,德宏等縣正在產新中,2017年雲南鮮茯苓產量佔全國60%,湖北、安徽20%,貴州、廣西10%,湖南10%,全國整體產量比去年高,但懷化地區不足8000畝,靖州作為菌種研發中心算是茯苓的搖籃和加工中心。

政策風險:其他省份伐木控制較嚴,因此產能穩定且偏低,雲南寬鬆且豐富的資源導致其成為最大產區,從去年開始,雲南政府就開始限制伐木,但執行力度不夠,伐木依舊泛濫。作為產能最大的省,雲南政府對伐木的管控情況是行情的風向標,其一旦森林管理嚴格,在目前價值比較低估的情況下,將引起茯苓行情。

PS請點擊下列的「了解更多」,即可進入康美中藥網官網,查詢中藥材價格漲跌、行情趨勢、市場分析等。如果您對以上文章觀點有疑問,歡迎留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