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臨床運用(建議收藏)

【名稱】 : 附子/附片/黑附子


【分類】 : 溫里葯

【功用】 :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大辛大熱,溫陽逐寒。

【性味】 : 大辛. 大熱。有毒


【歸經】 : 心、脾、腎經.


【用法用量】 : 一錢至三錢,一般認為最好先煎。

  

【使用注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藥名及炮製】 : 制附子、黑附塊、熟附子、淡附片(為烏頭塊根,經巴水(即鹽滷)浸后供藥用再用清水漂清後用豆腐同煮,然後去豆腐,乾燥。(外地因炮製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黃附塊、明附塊等區別,現上海地區不再區分。)生附子、咸附子(為烏頭塊根,經巴水梫制,洗凈后,切片晒乾供應藥用。生附子毒性較熟附片為強,須嚴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方例】 : 四逆湯《傷寒論》:附子、乾薑、甘草治療寒少陽病,陰寒內盛,陽氣欲脫,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中毒與處理】烏頭鹼對各種神精末稍及中樞先興奮后麻痹。致死量:烏頭酊2毫升,烏頭鹼2毫克。狀症:先有唇舌發麻、噁心,手足發麻,繼之運動不一、嘔吐、心慌、面白、膚冷、胸悶、煩燥、痛覺減退、心跳慢弱、血壓下降、呼吸緩慢、吞咽困難、言語障礙、呼吸中樞抑制。間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證。可能突然而死亡。處理:高錳酸鉀洗胃,保暖,注射較大劑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給興奮劑、吸氣、人工呼吸、輸液。休克可用正腎上素、


【應用】 :


1、用於厥逆亡陽、脈微欲絕等症。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於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蔘、乾薑、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蔘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鉈m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症,皆可應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党參、白朮、乾薑、炙甘草等葯同用。

3、用於風寒濕痹、周身骨節疼痛等症。附子藥性溫熱,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濕痹痛屬於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

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於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蔘,或乾薑、甘草)。

(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注意藥物的配伍


有益的配伍:附子與乾薑、甘草配伍,不僅能加強溫里作用,且可減少附子毒性,故在祛寒劑中三者常一起應用,其原理是三者配伍後生物鹼發生了化學變化,使毒性大大降低。

不宜的配伍:附子反貝母、栝樓、白芨、白蘞、半夏,畏犀角,故附子與上述藥物不宜配伍。



附子配伍治六頑疾

附子,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其葯大辛大熱,剛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是溫里扶陽的要葯。臨床應用只要辨證恰切,配伍得當,可治各種病症,尢其對疑難急症、沉寒固疾,屢起捷效。現舉例如下:


附子配麻黃治療腎咳
  

腎咳,又稱腎經咳嗽。證見咳嗽,腰背引痛,甚則咳涎等,是腎受寒邪所致,治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中麻黃散寒解表,附子溫經助陽,細辛助麻解表、助附溫經。麻附相配,一發一補,使表解而無損於陽。如治朱姓老婦,值秋咳嗽30年。近旬咳嘔並作,涕淚痰涎俱出,甚至小便失禁,伴形寒,腰背酸痛,苔白,脈弦,診斷為腎咳證。藥用附子5g,麻黃3g,旋覆梗10g,代赭石20g,党參15g,制半夏10g,陳皮10g,甘草6g,細辛3g,服10劑后癥狀消失。

附子配桂枝治更年期綜合征
  

婦女年屆40~55歲之間,月經從不正常到絕經,其所表現的生殖生理變化和植物神經系統機能紊亂的症侯群,稱為更年期綜合征。中醫認為腎氣漸衰,天癸
將竭,沖任虛衰,精血不足,調節陰陽相對平衡的功能失常,出現腎虛癥狀,治用桂附地黃丸。方中桂枝散寒解表、溫通經脈,附子溫補脾腎、扶陽散寒。桂附相配,溫經散寒,又生腎氣。腎以腎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所以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葯中,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如治王婦患更年期綜合征2年,畏寒肢冷,氣短懶言,面色晦暗,面浮足腫,大便溏薄,月經紊亂,腰酸,寐劣,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辨證為脾腎陽虛證,治用附子6g,桂枝6g,党參10g,炒白朮15g,茯苓15g,山萸肉10g,山藥15g,丹皮10g,澤瀉10g,生地10g,服藥45劑而諸症皆平。

附子配乾薑治慢性腹瀉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清稀為特徵。引起泄瀉的原因很多,有外邪、內傷,有虛證、實證,外邪與濕勝有關,所謂「濕勝則濡泄」。內傷與脾虛有關,所
謂「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若泄瀉日久不愈者脾陽虛衰,進而導致脾腎陽虛,常見大便時溏時瀉,稍進油膩之物,便大便次數增多,腸鳴納差,腹中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治用附子配乾薑溫腎暖脾,力宏效速,《證治要決》謂「附子無乾薑不熱」。如治張男患慢性泄瀉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熱毛巾溫敷,其痛方緩,舌胖苔白膩,脈沉細。大便常規正常。用附子6g,乾薑10g,党參15g,炒白芍15g,烏梅6g,蒼朮10g,隨證加減,調治20多劑而獲效。


附子配薏苡仁治闌尾包塊


闌尾包塊是闌尾壞疽或化膿經抗菌消炎治療后熱退痛止,血象正常。但闌尾形成包塊或硬結,體質虛弱,右下腹部稍有隱痛不愈,在恢復過程中其闌尾包塊日久難消,用薏苡健脾化濕、導濁下行,配附子葯宏力專、直達病所而溫里散結。苡附合用,使陽氣通、凝濁化,包塊自散。若加清熱解毒的敗醬草,名薏苡附子敗醬散,古人專治腸癰證。現代用本方加味治療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闌尾包塊效果較好。如治汪姓患闌尾包塊20多天未愈,來中醫診治。證見神疲乏力,右下腹稍隱痛,怕冷,大便通暢,納可,苔薄白膩,脈細弱。B超提示:右下腹闌尾包塊4×3.2cm。治用薏苡20g,附子5g,穿山甲10g,桃仁10g,敗醬草15g,赤芍15g,紅藤20g,莪術10g,皂角刺10g,牡蠣20g,治療1月余,複查B超闌尾包塊消失。

附子配大黃治慢性腎衰
  

慢性腎衰的病機非常複雜,其病位在腎脾,由於長期的慢性腎炎未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而致腎功能不全或衰弱。臨床表現為腰酸,乏力,顏面浮腫,納差,苔薄膩,脈沉細,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數增高。中醫辨證屬脾腎陽虛證。用附子溫補脾腎,配大黃瀉下通便,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可使腸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減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濃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體蛋白;可抑制體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進肝腎組織合成尿素減少;可促進尿中尿素氮的排泄。因此,附子大黃,寒熱並用,溫陽降濁,用治慢性腎衰、尿毒症效果顯著。如治張姓患慢性腎功能衰竭2年余,頭昏,神疲,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雙下肢水腫,按之似泥,納可,苔白膩舌胖,脈沉細。尿蛋白++,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458umol/l,尿酸553umol/l,血壓150/90mmHg。證屬脾腎陽虛。藥用:附子6g,生大黃(後下)15g,黃芪30g,豬苓15g,茯苓15g,澤瀉15g,党參15g,蛇舌草30g,生白朮15g,漢防己12g,調治3月,水腫消退,余症消失,複查尿蛋白:陰性,腎功能示:尿素氮7.8mmol/l,肌酐126umol/l,尿酸315umol/l,基本控制在正常範圍。

附子配白朮治肺心衰
  

肺心病是以慢性支氣管炎併發阻塞性肺氣腫反覆發作所引起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心室肥厚、擴大而出現右心代償不全及呼吸衰竭。中醫認為其病位在肺,累及於心,病變多端,但與脾腎有關。臨床表現為面色灰暗,心悸氣喘,不能平卧,四肢清冷,下肢水腫,小便短少,舌質淡胖,口唇紫紺,苔滑膩,脈沉細滑等一派脾腎陽虛證。附子入心脾腎經,溫腎陽氣,增強心搏,白朮補脾利水,附術合用,既能溫壯脾腎之陽氣以祛水濕,更能增強心臟功能以供血供氧,使心肺功能得以恢復。如治黃姓患慢性肺心病3年,下肢水腫1月余,咳嗽胸悶,心悸氣促,動則更甚,小便短少,形寒肢冷,苔白膩,舌胖質瘀紫,唇紺,脈沉細有止歇。藥用:附子10g,白朮20g,茯苓20g,黃芪30g,丹參20g,白芍10g,陳皮10g,党參20g,桂枝6g等,治療3周,尿多腫退,咳止氣平,諸症向安。

附子為通十二經純陽要葯

  

附子辛熱,有大毒,其性走而不守,功能助陽補火,散寒除濕。附子為百藥之長,功兼通補,溫補陽氣,有利於氣血復原,散寒通陽,可促使氣血暢通,對經治不愈的難治病,余每在辨證基礎上輒加附子而獲效。

配麻黃溫肺化飲治肺脹
  

附子味辛,辛入肺經,故能溫肺散寒,助陽固表,與麻黃配伍,宣補並用,攻補兼施,則善治肺脹咳喘。肺脹一證,飲邪充斥,淹蔽陽氣,以致陽不外衛,無能御邪,稍一冒寒觸風,即可引動伏飲,挾感而發,證屬本虛標實,此非一般宣肺化痰葯所能勝任,三拗湯、華蓋散、小青龍湯等之麻黃功在宣散,溫陽之力多嫌不足,惟有加入附子一味,溫扶陽氣,庶可克敵,臨床凡見咳喘頻發,咯痰清稀,背俞寒冷,舌苔白膩等陽虛陰凝證者,取小青龍湯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

配生脈養心溫陽治胸痹
  

附子主入手少陰心經,功能大補心陽,其性走而不守,善於祛除寒邪,疏通血氣,用治胸痹有一舉三得之妙。心居陽位,為清曠之區,凡心陽不足,陽氣失於斡旋,寒邪乘虛而入,兩寒相得,凝滯氣血,痹阻心脈,不通則痛,則胸痹心痛。證見脈細而微,舌胖而淡屬陽微陰弦者,當取附子湯溫陽散寒;若見脈虛而數,舌紅質干屬氣陰兩虧者,則宜附子合生脈散同用,用附子振陽,生脈養陰,共成復脈之師。

配茵陳暖脾化濕退陰黃
  

附子性大熱,不僅祛寒,尚能燥濕,故張元素謂:「附子溫暖脾胃,除脾濕。」與退黃專葯茵陳相使而用,溫陽化濕,專治陰黃。黃疸發病,當以濕邪為要,所謂「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濕性粘滯,纏綿難祛,最易遏氣損陽,故而黃疸日久不退,必然損傷陽氣,加重水濕的停滯,遂成陰黃變證,症見膚色如煙熏,舌潤脈沉,治此當在茵陳劑中,佐以少量附子,振奮脾陽,以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效。

配石葦溫腎通淋療尿石
  

附子氣雄,擅補腎陽,溫膀胱之氣,與石葦等清利通淋之劑同用,則有溫陽行氣,通淋排石之力。石淋一證,腎虛氣化失利為本,濕熱蘊結下焦為標,腎主水,司二便,腎陽旺盛,氣化有權,生化有序,濕熱無以蘊結,結石無法形成,若腎陽衰弱,氣化乏力,清濁泌別失司,濕濁無法下注而沉積為石,治療若拘泥清熱通淋,不但結石難以攻下,且久服攻利,反有耗氣損陽之弊,而施以溫腎通陽之附子,以補代通,陽氣充盈,氣化則能出焉。

配大黃溫陽泄濁治關格
  

附子與大黃相配,乃取《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之意,主治寒積實證,多用於慢性腎炎尿毒症期、脾腎陽虧、寒濕內生、濁邪瀰漫三焦。小便不通者曰關,嘔吐不止者曰格。大黃為降濁要葯,有祛濁通腑之力,惟其性寒涼,久服必伐腎陽,附子辛熱,功能溫散寒濁而開閉結,並能制大黃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二味同用,共成溫散寒濁,苦辛通降之劑,而奏通關除格之功。


附子單味應用有效,配伍應用則更顯其將軍之風。


例如四逆湯中的附子與乾薑、甘草配伍,其回陽救逆之功更勝一籌。《證治要訣》云:「附子無乾薑不熱,得甘草則性緩,得桂則補命門。」 徐洄溪在《蘭台規範》中云:方之既成,能使葯之症各全其能,亦能使葯各失其性,此成方之妙也,歷代擅長應用附子的醫家對附子的配伍提供了許多成功的經驗。


如人蔘配附子(參附湯),溫陽而益氣,提高了救逆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心力衰竭之症;

黃芪加附子 (芪附湯),可促進固本之能,溫陽而固表,治氣虛自汗之症;

白朮加附子(術附湯),增加溫中健脾之功,溫脾燥濕,治脾虛泄瀉之症;

地黃加附子(地附湯),增強補血生血之功,治療血虛低熱之症;

當歸加附子(溫經湯),增強溫經養血之功,治婦人月經延期,血海虛寒之症;桂枝加附子,增強通陽疏絡之功,溫經通絡而止痛,治風濕相博,肢體酸楚之症;

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湯),起到了清熱強心作用,用於治療肺炎合併心力衰竭,確有良效。亦有取附子之溫以抵消主治藥物的消伐作用。

如麻黃加附子(麻附細辛湯),溫經發表而散寒。因慮麻黃髮汗過度而懼其亡陽,加附子則汗出而陽不虛脫也,可治傷寒失表,心陽不振之症;

大黃加附子(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而逐邪,使其通下而不傷中,可治傷寒心下痞實之症;

黃連加附子(附子瀉心湯),扶陽而瀉熱,取其黃連瀉心,附子護陽,虛人汗出心下痞者宜用之;

龍膽瀉肝湯嫌其寒,可加附子以去其寒而強肝,方為柴牡附龍煎,對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蠍附同用,可治小兒慢驚虛風抽搐;梔附同用,治寒熱疝病;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氣逆吐清水者;苓附同用,可溫腎利水,治陰水浮腫,少腹賬滿;敗附同用(苡仁附子敗醬草)治慢性腸癰;羚附同用,治頭風偏頭痛久治不愈者。

附子外用方

藥物組成 ;附子l0g

製劑用法 ;先用小杯倒人白酒50g,加入附子10g,附子全部浸入酒中,先浸半小時,然後文火慢煎,煎沸3分鐘后趁熱用棉球蘸藥液塗於患處。每晚睡前塗搽5次,且每晚用后再向杯中加入少許:白酒備來晚再用。Ⅰ型(紫斑≤2cm)患者1周為1療程。Ⅱ型(紫斑>2cm而≤5cm)、Ⅲ型(紫斑>5cm)患者2周為1療程。

適應病證 ; 凍瘡未潰破者。

評按;本方取之於民間驗方。附子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將附子以酒制后,使其溫血脈散寒氣的作用更甚,有利於凍瘡的治療。臨床治未潰破之凍瘡,取得滿意療效。且發現治療越早療效越好,輕症比重症療效好。治療期間應注意防寒保暖。


《金匱要略》附子運用淺析

附子在《金匱要略》中運用十分廣泛。該書前22篇,載方205首,其中用附子(包括烏頭在內)者23首,佔十分之一強。觀就其運用附子的規律作一粗試的分析,以就正於同道。

附子的主要功用


1 、回陽救逆

附子大辛大熱,主要用於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瀉等引起的四肢厥冷,脈微欲絕,陽氣行將亡失之危證。如四逆湯治陰盛格陽之嘔吐,證見「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通脈四逆湯治陰盛格陽之寒厥下利,證見「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而蛔厥者」;烏梅丸治「煩躁吐,心腹痛劇、吐涎沫,得食則吐,手足厥冷」之蛔厥等,均是取附子回陽救逆之功。


2 、逐寒止痛

對於風寒濕邪相搏,痹著肌表,經脈不利而致周身骨節疼煩,可用附子逐寒除濕止痛。如桂枝附子湯治表陽虛風邪偏勝之濕痹;白朮附子湯治表陽皆虛之濕痹;桂枝與芍藥知母湯治風寒外襲,漸次化熱傷陰之痹證;均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此外,薏苡附子散治胸陽不振,陰寒較甚,痛勢劇烈之胸痹,亦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

烏頭與附子屬同類植物,烏頭系附子之母根,兩者性味功用均相近似,但烏頭之性味比附子更為辛溫雄烈,其逐寒止痛之力更強。對於發作性疼痛,證屬沉寒痼冷,痛急而有肢冷汗出者,則選用烏頭。如烏頭湯、烏頭赤石脂丸、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赤丸等,均為此等證候而設。

3 、溫里助陽

對於寒邪內侵,陽氣受困而見嘔逆下利。胸腹冷痛,食納不佳等脾胃虛寒癥狀者,附子有溫里祛寒,水濕內停的腹滿痛嘔吐;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溫中助陽,通利氣機,治陽虛陰凝,飲留胃中之「氣分病」;黃土湯治虛寒便血;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以下寒結;薏苡附子敗醬散排膿消腫,振奮陽氣,治「腸癰已成」;附子湯溫陽散寒,暖宮安胎,治妊娠陽虛寒甚腹痛等,均是取附子溫里助陽之功。


4、溫腎化氣

附子功能峻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氣化功能減退所致的諸證,皆可用附子治之。如腎氣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治「虛勞腹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短氣微飲當從小便出者」;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者」;治「婦人煩熱不得卧,但有飲食如故之轉胞不得溺者」;瓜蔞瞿麥丸治「小便不利,水氣內停」;麻黃附子湯治「少陰正水」,證見身面浮腫,小便不利,脈沉小者,均是取附子溫腎化氣,上蒸津液,下行水氣的功能。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1、配伍乾薑:回陽救逆之功尤著,戴原禮曾云:「附子無乾薑不熱。」方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

2、配伍肉桂:溫補腎陽,鼓舞腎氣,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陰一翳」之功。方如腎氣丸(腎氣丸中桂枝,後世多易肉桂)。


3、配伍桂枝:溫經通陽,祛風除濕。方如桂枝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

4、配伍白朮:溫陽除濕,以治痹痛。方如白朮附子湯。


5、配伍桂枝、白朮,兼行表裡,助陽化濕,止痹痛。方如甘草附子湯。


6、配烏頭、蜀椒、乾薑:逐寒止痛之力尤宏,《醫宗金鑒》云:烏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熱別無他顧,峻逐陰邪而已。」[2]方如烏頭赤石脂方。

7、配薏苡仁:以行溫里散寒,除濕宣痹之效。方如薏苡附子散。


8、配半夏:共奏溫中止痛,散寒降逆之功。方如附子粳米湯。


9、配麻黃、細辛:有溫發里陽,通徹表裡之能,使陽氣通行,陰凝解散,水飲自清。方如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10、配大黃:寒溫並用,大黃寒性受制而走泄之性存,故可溫下寒結。尤在論云:中焦寒結「非溫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結」。[3]兩葯合用,正具此功。方如大黃附子湯。


11、配麻黃:溫經發汗,方如麻黃附子湯。


附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凡亡陽急證,需回陽救逆者,多用生附子,且須配伍乾薑,方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用於止痛,則多用炮附子,無須配伍乾薑,便應以寒濕病因為準,方如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薏苡附子散等;屬沉寒痼冷之劇痛,則用烏頭,故凡寒濕歷節、寒疝腹痛、胸痹心痛、寒氣劂逆等證,均用含烏頭之方治之。

附子、烏頭含有烏頭礆等有毒成份,對人體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以及反射功能有麻痹作用,故入葯時均應先用武火久煎。有資料報道:「加熱至四小時以上,可使烏頭礆完全破壞,但附子功能並沒有損失」。烏頭除久煎外,還需與白密同煎,這樣既可緩和烏頭毒性,又可增強療效。

用量:用於回陽救逆時,一般用量較重,如在四逆湯中,「生附子用一枚」約合今制21克;在通脈四逆湯中用「附子大者一枚」,約合今制30克。

用於逐寒止痛,用量亦重,如桂枝附子湯,用「炮附子三枚」, 約合今制63克;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用「炮附子二枚」, 約合今制42克。治療一般虛寒性疾患,則附子的用量均較輕。

現在附子用量大致如下:用於回陽救逆,一次可用9~15克,用於止痛,一次可用6~9克,用於一般虛寒疾患,一次可用1.5~6克。

綜上所述,《金匱要略》中運用附子的範圍相當廣泛,組方遣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縝密權衡。這些寶貴經驗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後學借鑒。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