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拖延症自救指南

拖延症是什麼?

雖然我不知道努力會不會成功

但我知道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

但現在……

是時候該離開這個「舒適圈」

最近在討論組裡出現了一個爭論

一見領導就頭痛,這是病,沒得治

你連幾點睡都控制不了,還想控制自己的人生。

你的問題在於,你什麼都懂,但你懶啊

今天是我做資金計劃,一周年紀念。

在這個「沒點病都不好意思出門」的時代,人們似乎習慣用一些不輕不重的心理學概念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和不安。於是拖延症被廣為傳播,成為最喜聞樂見的心理疾病。

天呀!對我來說,完成任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又不得不完成!怎麼辦?於是,我決定能拖就拖!瞧!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按照作者弗格斯·奧康奈爾的話說就是,「如果你不去做,擁有都會做不完。」

再偉大的理論,不落實在行動之上都是空談;

再周密的計劃,不去行動,都是廢紙一張。

自有人類以來,拖延症便一直存在。對於生活在農業社會的人們,如果農作物種植較晚可能就意味著將會挨餓,因此,我們的祖先,包括公元前8世紀的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Hesiod),都將拖延視為罪過或懶惰。工業革命卻對人們的拖延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科技進步幫助人們免受風暴和飢荒的威脅,同時也使人們有更多的休閑時光,去消費商品以及選擇更多活動,而電腦遊戲、電視節目和電子通信等則帶來了更多可看、可玩的東西,誘使我們拋下手邊的工作任務。

屈服於這樣的誘惑是要付出代價的。專家估計,有40%的人因為拖延症而遭受經濟損失,在某些情況下損失相當嚴重。在2002年,由於草率完成任務以及由此帶來的工作失誤,美國人多支付了4.73億美元的稅款。美國人退休儲蓄金的不足也有部分原因可以歸結為人們對儲蓄行為的拖延。

辦事拖拉的主要外因之一是對工作任務反感。誰會拖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呢?根據斯蒂爾的分析報告,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半數認為任務本身的性質是導致他們拖延的原因。毫無疑問,沒有誰會心甘情願地撰寫一篇關於線蟲類繁殖的學術論文,或者清理車庫。派希爾說:「拖延症表明,你生活中的任何一項計劃,都不是你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

距離計劃完成預定日期的時間長短,也會影響人們是否會拖延計劃。確切地說,如果截止日期還很遙遠,人們就更有可能停滯不前。這歸咎於一種被稱為時間延遲(temporal delay)的現象——一個人距離預期回報(或成就感)越近,這個回報看起來就越有價值,因而他也就更不可能拖延需要完成的工作,以期儘快獲取回報。換句話說,相比遙遙無期的獎賞或者榮譽,馬上就可以獲得的滿足感更能激發人們的動力。

那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療拖延症?就像企業變革來說,變革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雖說拖延症或許是人類的天性,但並非不能克服。對此,優卓老師給出的解決辦法是:首先是將工作落實到人;其次,解決承諾過多的問題;第三使團隊的力量最大化,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馬克思曾經說過,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都有自己擅長和欠缺的地方。因此,只有一個能力互補且協同合作的團隊才能夠效率最大化地完成某項工作。

在意結果是好事,但它不應該在下筆之前。哪有一篇文剛寫下來就是完美的,只有不管好壞先寫下來,它才有機會被變得完美。

管理學家總結了一條行動力公式,叫「行動力=(夥伴×方法)/目標」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