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耳鳴怎麼辦?耳鳴會影響聽力,要重視!

怎樣確定自己是否耳鳴?

回答:耳鳴(Tinnitus)是一種在沒有外界聲、電刺激條件下,人耳主觀感受到的聲音。值得注意的是,耳鳴是發生於聽覺系統的一種錯覺,是一種癥狀而不是疾病。有些人常感到耳朵里有一些特殊的聲音如嗡嗡、嘶嘶或尖銳的哨聲等,但周圍卻找不到相應的聲源,這種情況即為耳鳴。耳鳴可持續或間歇性存在,也可突然發生或是緩慢出現。具有明顯的異質性,1000個耳鳴患者可能描述出1000種不同的聲音。與幻聽不同,幻聽的患者聽到的聲音為多具有特定內容的言語聲或是音樂。

耳鳴是罕見病嗎?

回答:不是的。耳鳴是最常見的聽覺障礙之一,耳鳴的發病率很高,約有10-15%的成年人受累。並且,隨著雜訊曝露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等的發展,受累患者將會越來越多。嚴格意義上說耳鳴是一種癥狀,並非疾病。大樣本的臨床研究表明,耳鳴並沒有明顯的性別偏向性,老年人、更年期女性患者發病率較高。

我感覺腦子裡有聲音,耳朵里沒有,這個更嚴重嗎?

回答:耳鳴可以表現為雙耳、單耳鳴或是腦鳴,甚至是在身體之外。耳鳴在耳中的具體部位可以是左耳或是右耳;左、右耳對稱;雙耳不對稱、左側或右側更重。判斷耳鳴的嚴重程度是根據耳鳴測試的響度、頻率以及耳鳴評估等,而不是看耳鳴部位。

我耳朵里的聲音別人也可以聽得到,這是耳鳴嗎?

回答:是的。耳鳴可分為主觀性和客觀性耳鳴,客觀性耳鳴多指體聲,大多數能找到明確的源頭,如血管源性、肌源性、咽鼓病變以及顳下頜關節病等,表現為與脈搏同步的搏動性雜音或是有節律的咔噠聲,易被漏診。有的客觀性耳鳴能被其他人聽到,也叫他覺性耳鳴。

耳鳴會讓我變聾嗎?

回答: 耳鳴和聽力損失不都是有必然關係,許多患者的耳鳴與聽力損失程度不成比例,也不是所有的聽功能障礙者都會伴隨耳鳴,正常聽力的人也可以患有耳鳴,耳鳴本身也不會讓聽力受損。只有少數患者耳鳴后很快出現耳聾,或者耳聾耳鳴同時出現,如突發性耳聾。但是社會上常說的「久鳴必聾」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當然聽力損失可能有各種各樣其他的原因,與耳鳴也不都是有直接聯繫。耳鳴多由聽力下降引起,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90%左右的耳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后聽覺神經系統重塑,表現為人耳對聽不到的聲音做出反應,即耳鳴。耳鳴頻率往往和聽力損失範圍相符。

有哪些疾病可以引起耳鳴?

回答: 有多種原因可以引起耳鳴,耳朵本身的病變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炎症性疾病;聽神經瘤等腫瘤;感音神經性聾、梅尼埃等蝸性病變。另外,外傷,心血管、風濕、內分泌、免疫相關疾病等均可導致耳鳴的發生。一些藥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甾體抑或非甾體類抗炎葯、免疫抑製劑等均可能造成耳毒性損傷引發耳鳴。值得注意的是,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也能導致耳鳴。雜訊性聾、老年性聾、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聾患者因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往往伴有耳鳴。

有哪些辦法可以預防耳鳴?

回答:雜訊性聾所致的耳鳴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在機場、建築工地、工廠等嘈雜環境中工作的人員可以戴降噪耳機保護好自己的聽力,射擊、爆破等強聲環境也要注意耳朵防護。酒吧、迪廳、KTV等娛樂場所儘可能不去,避免長時間戴耳機。慶大黴素、鏈黴素等耳毒性抗生素,順鉑、長春新鹼等抗癌藥物,阿司匹林、速尿等耳毒性藥物除非病情需要應慎用或儘可能用其他藥物替代,預防因中毒性感音神經性聾而引發的耳鳴。其次,保持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及時排憂解壓,調整至良好的狀態,預防焦慮、抑鬱等精神障礙性疾病,對預防耳鳴的發生也有幫助。

耳鳴可以檢測出來嗎?

回答:可以。耳鳴儘管是主觀的聽覺感受,但是通過患者詳細的描述及與純音發生器發出的聲音進行比對,可以儘可能準確地確定耳鳴的具體頻率和響度。

耳鳴可以治好嗎?

回答:目前耳鳴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治療方法呈多元化並存:藥物、腦刺激等物理治療、聲音刺激、心理治療、外科治療等。聲音刺激和心理治療是目前治療耳鳴的兩種有效方法,其中心理治療已成為耳鳴治療的基礎組成部分。聲音刺激的形式多樣,早期的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採用雜訊和自然聲,試圖用一種聲音「代替」耳鳴聲,降低對耳鳴的覺醒,但並不會讓耳鳴減弱或消失。

通過對耳鳴機制的神經關聯性的逐步認識,催生了一系列新型聲音刺激形式,目前可能有效的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①以耳鳴頻率為中心的特製陷波音樂療法:其通過過濾掉以耳鳴頻率為中心的一個倍頻程的音樂範圍,消減這部分的能量;

②神經音樂療法:其通過降低耳鳴的喚醒從而達到耳鳴脫敏,與習服治療類似;

③神經去同步化調製:運用高於和低於耳鳴頻率的短聲隨機給予刺激,針對聽覺中樞自發放電性增加和異常放電的區域,使神經元增加的同步性去同步化,達到聽覺中樞重塑的作用;

④調製聲音實現對耳鳴的短時抑制:研究發現6000~9000Hz範圍內40Hz的調幅可以實現對耳鳴的有效抑制;

⑤助聽器和人工耳蝸:通過補償聽力損失區域的聽覺剝奪來降低耳鳴程度,療效不具結論性。

文章來源問大夫網站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