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農村種地的俗語句句都是智慧的結晶,能看懂的人真不多!

雖然現在中國依然還是主要以農民為主,然而會種地的農民卻越來越少了。因此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俗語知道的人也是愈來愈少了。雖然,如今的年輕人大多數都不種地了,但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都是智慧的結晶,也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有必要繼續發揚和傳承下去的。今天農夫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至今還在農村流傳的關於種地的經典老話和俗語,不知道大家聽說過哪些那?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說五月份乾旱是用錢都買不來的,而六月份連續陰天下雨就可以有收成,有飽飯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五月份的時候,莊稼都還比較小,沒有發育好。如果現在就把營養跟上,它的根就不會扎紮實實地在土裡生長,以後遇到更大的風暴就會夭折。假如這段時間是乾旱天氣,根需要水分,它就會往土地深處蔓延,慢慢地根越扎越牢,以後也可以獨當一面。而六月份的時候,莊稼需要很多的水分來茁壯成長,如果恰巧六月份連月陰雨,那對於莊稼的生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Advertisements

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

這句俗語乍聽起來會使人感到不可思議:怎麼長到一尺高后的小麥反而比一寸高的小麥怕水呢?農民們常說,小麥這種植物呢,它的一生前半生喜水喜光,後半生恨水喜光。當小麥剛剛長出來的時候,即使大水邁過它的頭頂,它也死不了。而且會長的越發茂盛。但是,等到麥穗將要成熟的時候,麥田裡可是一滴水都不敢有。因為麥子將要成熟的時候,遇水后,頭重腳輕,容易倒伏,把麥穗掉進泥地里,這個時候小麥顆粒就收不起來了。

淹不死的白菜,凍不死的蔥。

這句農諺告訴了我們一個科學道理:白菜和蔥在生長的過程中對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儘管蔬菜生長過程中要求水分多一些,但各種蔬菜對於旱和濕的適應性不同,對水分要求也各不相同。白菜原產在氣候濕潤的地區,它的根一般短而細小,扎在土壤表層,吸水能力弱,但它的葉子多,葉面積大,所以水的蒸發量大,消耗的水分多,需要補充的水也越多。因此栽種白菜必須經常澆水,滿足它的生長需要,才能長出鮮嫩的白菜。而我們理時用來做調料的蔥,顯然它的根入土很淺,但它的葉子長成筒狀,葉片蒸發量比白菜少得多,加上蔥葉表面有層蠟保護,水分蒸發就更少了。所以它比較耐旱。

Advertisements

會插不會插,瞅你兩隻腳。

這句俗語相信不少農村長大的朋友很熟悉,這是由農民從水稻生產中總結而來,意思就是一個人會不會插秧從站立姿勢便可以看得出來;有經驗的農民在插秧時,兩腿叉開稍寬於肩部距離,站於水稻行壟側方或後方,一手持稻苗另一手取稻苗迅速插入泥中,這種插秧方式既快又省力,而且還比較均勻;然而沒有經驗的人在插秧時往往會由於站立姿勢不規範,插上一會就滿頭大汗,累得不行。話說,小時候大家插過秧嗎?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要種四季豆,不在清明后。

這句農諺估計知道的人最多,說的就是清明前後是瓜類蔬菜(露地上常種的是黃瓜、菜瓜、南北瓜等)豆類蔬菜露地播種的最宜時段。太早了不保險,太晚了又耽誤農時,恰到好處才是正解。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這句農諺講的是夏至那天有風的話,就三伏天比較熱。而重陽日以及九月十三那天天氣晴好,那麼,這一年的冬天天氣也會以晴天為主。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這個比較好理解,小暑的時候不種紅薯、山藥、馬鈴薯等,進入伏天不種豆類。薯類是喜冷涼喜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其稱號也不是白叫的,而這些農諺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農業生產必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那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種地的農村俗語呢?不要吝嗇了,評論區分享出來吧!歡迎關注本頭條號,將有更多精彩文章與您分享!(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可聯繫刪除)!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