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臨床應用

作者:趙燕雲 浙江省溫州市中醫院藥劑科

左金丸出於《丹溪心法》,黃連和吳茱萸以6∶1的比例配伍而成,方中重用黃連為君,清肝瀉火,佐以辛熱之吳茱萸條達肝氣,開散鬱結,且能抑制黃連之苦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一溫一寒,辛開苦降,共奏清肝瀉火,降逆止嘔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左金丸有較好的抗潰瘍及抑制胃排空、殺滅幽門螺桿菌,以及鎮痛、抗炎、降壓等作用。

牙痛

張某,男,35歲。1周前因生氣后出現牙痛。左側上下牙齦均紅腫充血,伴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痛不得眠,舌紅苔黃,脈弦數。辨屬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上攻牙齦所致。遂予清肝瀉火解郁之左金丸加細辛3g,石膏15g。服1劑痛脹即大減,3劑腫消痛止,隨訪1月,未見複發。

Advertisements

牙痛因生氣所得,乃肝鬱化火,上攻牙跟所致。《丹溪心法》之左金丸具有清肝瀉火解郁之功效,細辛溫經通絡止痛,少佐石膏且防吳茱萸、細辛之熱。

泄瀉

牟某,女,36歲。反覆泄瀉3年,大便時溏時稀,納谷不香,情緒急燥易怒,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脘腹脹滿,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夜眠一般,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證屬脾氣虧虛,肝火犯胃,治宜健脾升清,清肝瀉火,予左金丸加白朮15g,茯苓15g,鳳尾草15g,服藥半月泄瀉止,隨訪1年無複發。

本虛標實,肝氣乘脾,故泄瀉日久不愈,左金丸加健脾之劑標本兼治,收到較好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左金丸能明顯抑制胃腸排空,明顯抑制小鼠小腸推進運動,左金丸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HP均有殺滅及抑制作用,從而止瀉。

Advertisements

痛風

徐某,男,45歲。左腳大拇趾紅腫熱痛反覆發作10年余。每年發作6~9次不等,查血尿酸685.8umol/L,尿尿酸5.3mmo1/24h。診見:形體肥胖,面部浮腫,呼吸不暢,動則氣急。左腳大趾仍有紅腫熱痛,皮膚潮紅灼手,壓痛(++++),功能活動障礙,每次發作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嘈雜吞酸,嘔吐口苦,大便乾結,心煩易怒,舌苔黃厚膩,脈滑數。診為熱痹(肝火犯胃。濕熱內蘊)。予左金丸加牛膝15g,知母15g,黃柏10g,威靈仙15g。服藥后當晚疼痛明顯減輕,2周后癥狀消失,血尿酸降為205 umol/L,隨訪1年,未見複發。

痛風多由嗜食肥甘,痰濕內蘊,而致濕濁化生。濕濁雖為陰邪,但若肝鬱氣滯,可從陽化熱,濕熱蘊蒸,痹阻經絡關節,而致發熱,關節腫痛不止,夜間尤甚。左金丸方中一寒一熱,辛開苦降,化濕濁,清肝胃實火,使中焦疏通,經絡得以通暢。

急性膽囊炎

方某,女,42歲。右脅部劇痛伴嘔吐2天。伴往來寒熱(體溫38~39℃),嘈雜吞酸,嘔吐口苦,納差,小便短黃,大便乾結,五六日一行。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B超示膽囊壁水腫,膽囊壁毛糙。辨證為肝火犯胃,治宜清肝瀉火,清熱通腑。予左金丸加大黃6g,川楝子10g,玄胡15g,虎杖15g,蒲公英15g,鬱金10g,赤芍12g。水煎服。服上藥1劑后,排乾結大便1次,右腹部及脅肋部疼痛緩解,納食轉佳,嘔吐止,發熱漸退,仍感口乾舌燥。舌紅,苔薄黃微膩,脈弦滑,乃濕熱未盡之象,守前法治,繼上方加金錢草15g,茵陳10g,服3劑,癥狀完全消失,複查血常規及B超正常出院。

膽囊炎屬肝膽濕熱、肝氣犯胃,治宜清肝利膽、降逆和胃。用左金丸治療,收效良好。


左金丸--處方來源:《丹溪心法》卷一

【方劑名稱】左金丸

【別名】回令丸、萸連丸、茱連丸、佐金丸、二味左金丸

【組成】黃連(一本作芩)6兩,吳茱萸1兩或半兩。

【功效】瀉肝火,行濕,開痞結,降逆止嘔。

【主治】肝火犯胃,嘈雜吞酸,嘔吐脅痛,筋疝痞結,霍亂轉筋。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送下。

【製備方法】上為末,水為丸,或蒸餅為丸。

【備註】本方治證為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黃連苦寒瀉火為君,佐以辛熱之吳茱萸,既能降逆止嘔,制酸止痛,又能制約黃連之過於寒涼。二味配合,一清一溫,苦降辛開,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臨床應用】銻劑反應性嘔吐:一衛性男青年,工人,患慢性血吸蟲病,在血吸蟲病房住院治療,採用酒石酸銻鉀(簡稱銻劑)20天療法。至療程第7天(注射第7針)時,泛惡嘔吐,難以忍受,遂要求中止治療,當時我建議用中成藥左金丸治之,每次3g,1日3次。葯后1天,泛惡嘔吐緩解。繼續注射銻劑,配合服用左金丸,不再發生嘔吐,以致療程順利結束。與此同時,該病房另有噁心嘔吐反應者8人,經服用左金丸,均獲得了止嘔的效果。

【各家論述】

1.《醫方考》: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吳茱萸氣臊味辛性熱,故用之以為反佐。以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

2.《醫方集解》;此足厥陰葯也。肝實則作痛,心者肝之子,實則瀉其子,故用黃連瀉心清火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則肝平矣;吳茱萸辛熱,能入厥陰肝,行氣解郁,又能引熱下行,故以為反佐。一寒一熱,寒者正治,熱者從治。

3.《古方選注》:經脈循行,左升右降,藥用苦辛,肅降行於升道,故曰左金。吳茱萸入肝散氣,降下甚捷;川黃連苦燥胃中之濕,寒勝胃中之熱,乃損其氣以泄降之,七損之法也。當知可以治實,不可以治虛,若誤論虛實而用之則誤矣,

4.《金鑒》:胡天錫曰,此瀉肝火之正劑。獨用黃連為君,以實則瀉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吳茱萸從類相求,引熱下行,並以辛溫開其鬱結,懲其扞格,故以為佐。然必木氣實而土不虛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從左,而制從金也。

5.《謙齋醫學講稿》:方中黃連入心,吳茱萸入肝,黃連的用量六倍於吳萸,故方解多作實則瀉其子,並以吳茱萸為反佐葯。我認為肝火證很少用溫葯反佐,黃連和吳茱萸歸經不同,也很難這樣解釋。從效果研究,以吞酸嘈雜最為明顯,其主要作用應在於胃。黃連本能苦降和胃,吳茱萸亦散胃氣鬱結,類似瀉心湯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濕粘涎的,酌加吳茱萸用量,效果更捷。

【附註】回令丸(原書同卷)、萸連丸(《醫學入門》卷七)、茱連丸(《醫方集解》)、佐金丸(《張氏醫通》卷十六)二味左金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回金丸」。

【摘錄】《丹溪心法》卷一

左金丸--處方來源:《中國藥典》

【方劑名稱】左金丸

【處方】黃連600g 吳茱萸100g

【性狀】為黃褐色的水丸;氣特異,味苦、辛。

【炮製】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乾燥,即得。

【功能主治】瀉火,疏肝,和胃,止痛。用於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