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青丸清肝瀉火效果極好,中醫應用經驗分享!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瀉青丸出自《小兒葯證直訣》,是由宋代著名醫家錢乙在五臟辨證的基礎上,針對肝經實熱證所創的代表方劑。全方由當歸、龍膽草、青黛、川芎、梔子、大黃、羌活、防風組成,系治療肝熱風動、搐搦驚風之要方。魏小維教授在臨床實踐中多用其治療小兒熱驚風、多發性抽動症、小兒夜啼、睡眠障礙、小兒情感交叉擦腿綜合征等各種兒童心理疾病,頗具良效,現選取驗案4則報告如下。

1小兒情感交叉擦腿綜合征

郭某,女,3歲,2013年10月17日就診。主訴:「夾腿,摩擦陰部半年余」。患兒半年前無明顯誘因,時出現緊夾雙腿,摩擦陰部,伴汗出,面赤唇紅,氣粗,家長述每天可發現2~3次,每次持續數分鐘,神清,家長訓斥后可中止,煩躁易怒,納少,大便干,小便短赤。否認蟯蟲病、濕疹病史。查體示:NS(-),舌紅、苔黃膩。西醫診斷為小兒情感交叉擦腿綜合征,中醫辨證為肝經濕熱下注證。治以瀉青丸,每次1丸,每天3次。患兒服藥1周后擦腿動作減少,家長述每3~4d發現1次,繼服1個月後,諸症消失。隨訪3個月未複發。

按:小兒情感交叉擦腿綜合征是指青春期前的兒童通過對生殖器的自我刺激而獲得快感的行為,屬小兒功能性心理-行為障礙。長期處於孤獨、單調的生活環境易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蟯蟲病、陰部濕疹、著衣過緊以及長期使用尿不濕的兒童,亦會因局部的瘙癢而刺激陰部,進而形成習慣性動作。

小兒臟腑嬌嫩,五臟六腑形氣皆有不足,其中肺、脾、腎三臟為甚,而心、肝兩臟相對有餘。魏教授認為「相火寄於肝腎」,患兒肝經火旺,相火妄動,上擾即見面紅耳赤、汗出、易怒;「肝脈循陰器」,濕熱下注,則見陰癢、陰腫、小便短赤。因此,治療應以清肝瀉火為主,方用瀉青丸。因對本病知之甚少,家長常以打罵、羞辱等粗暴方式予以制止,這易使患兒產生羞恥、自責、焦慮等心理問題,故應囑家長多陪伴,並給予積極的精神支持,同時應清淡飲食,注意保持外陰的衛生,不著緊身衣褲。

2小兒夜啼

梁某,女,1歲8個月,2014年2月4日就診。主訴:夜間啼哭不安5d,加重3d。患兒5d前受驚嚇后寐欠安,多蜷縮入睡,輾轉反側,時囈語。近3d加重,於每夜10~11時左右定時驚醒、啼哭,家長抱起安撫后得以緩解,白天可安靜入睡,煩躁易怒,納少,小便短赤,大便乾燥。查體示:精神可,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咽(-),心肺(-),腹脹軟,壓痛、反跳痛(-),指紋青紫,舌紅、苔黃厚。診為夜啼,證屬肝經積熱。方用瀉青丸,每次1丸,每天2次。患兒服藥4d后複診,述夜寐安,未發驚醒及啼哭,納少,腹脹滿。遂停原方,予保和散沖服。1周后複診悉愈,隨訪2個月未複發。

按:魏教授尊前賢之論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受驚恐,驚則氣亂,肝失疏泄而氣鬱,小兒為「純陽」之體,氣鬱易化熱化火。上夜為陰長陽消時,肝陽亢盛,陽不得內潛,故見夜卧不安,入睡后多驚恐哭啼。正如《醫學入門·胎驚夜啼》中所載:「上夜驚啼多痰熱,仰身有汗赤面頰;下夜曲腰必虛寒,甚則內釣手足掣。」方用瀉青丸以清瀉肝火,陰平陽秘則夜卧安。肝氣亢盛易橫犯脾土,多見納呆、腹脹,故後期予保和散調理。

3小兒熱驚厥

周某,女,2歲10個月,2012年11月21日就診。主訴:高熱抽搐。患兒3d前受涼后出現鼻塞、流涕癥狀,當日夜間發熱,體溫上升至39.8℃時突發抽搐,症見牙關緊閉,目光獃滯,四肢輕微抽搐,意識不清,癥狀持續2min左右後緩解。

遂就近診治,診為「高熱驚厥」、「上呼吸道感染」,予魯米那、來比林等對症治療。11月20日晨起熱退,仍流涕、咳嗽,遂至我院就診。現症見:流涕、咳嗽、有痰、不熱,家長訴患兒平素煩躁易怒,寐欠佳、納少、小便黃、大便頭干。個人史:患兒系足月順產,無窒息、否認腦外傷;既往史:熱驚厥(患兒1歲及1歲半時因發熱分別抽搐1次);家族史:其父小時熱驚厥史;查頭顱CT、動態腦電圖示無異常。查體示: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心肺(-),指紋青紫,舌紅、苔黃。西醫診斷為高熱驚厥。中醫診為驚風,證屬肝熱動風。治以瀉青丸,每次1丸,每天2次,服藥1個月。患兒服藥期間發熱1次,最高溫度39.5℃,未發作抽搐,囑繼用藥1個月。隨訪1年,期間發熱2次,均未發作抽搐。

按:小兒熱驚厥屬於中醫學「急驚風」範疇,是兒科常見急症,多發於5~6歲兒童,男孩較女孩發病率高,多出現於呼吸道感染及腸道感染后,單純發作為其主要類型。冬春之季氣候多變,小兒易感受外邪,因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邪易傳變,郁而化火,內陷厥陰,引動肝風,在體溫上升期易出現抽搐癥狀。治療本證應以清瀉心肝火熱,熄風止痙為要。明代兒科專著《幼幼集成》描述瀉青丸為:「此肝經之主葯,……凡小兒作熱不退,將成風搐、或已成搐,但服此丸,其應如響」,並極贊其為「幼科截風定搐之第一神葯」

4小兒抽動障礙

李某,男,7歲半,2013年3月17日就診。主訴:間斷抽動2個月余,加重1周。患兒2個月前因臨近期末考試,學習壓力較大,突然出現間斷不自主眨眼癥狀,遂至眼科醫院就診,排除眼部疾病,未予治療,癥狀持續2周后基本消失。

1周前受家長訓斥后眨眼頻繁,並出現偶皺鼻,聳肩,自覺口中苦澀,寐欠安、多夢,小便色黃,大便乾燥。家長述患兒平素脾氣乖戾,任性衝動,系足月剖腹產(羊水早破),否認窒息史、腦外傷史、中毒史及高熱驚厥史,否認家族遺傳抽動症史。查動態腦電圖未見異常。查體示: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西醫診斷為一過性抽動障礙。中醫診斷為抽搐,證屬肝陽上亢。方用瀉青丸,每次1丸,每天2次。服用2周后,患兒抽動癥狀減輕,偶見眨眼,其餘抽動癥狀消失,脾氣較前緩和。繼服4周后,癥狀消失,囑繼服4周,隨訪1年未見複發。

按:小兒抽動症屬中醫學「慢驚風」、「抽搐」範疇,是一種多見於兒童時期的慢性精神障礙性疾病,與先天稟賦不足、產傷、窒息、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該患兒因學習壓力較大、情志不舒,導致氣機不暢,郁而化火,故見口苦、煩躁;引動肝風,上擾走竄,故見眨眼、皺鼻、聳肩。《小兒葯證直訣·肝有風甚》載:「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於頭目,目屬肝,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劄也……治肝,瀉青丸。」瀉青丸作為瀉肝法的代表方劑,具有疏肝、柔肝、瀉肝作用,而無蟲類葯、礦物質等溫燥、重鎮之弊,在治療小兒抽動障礙中起著重要的治療作用。魏教授認為風邪為患,其性走竄,動搖不定,故該病存在自然休止期(一般小於3個月),即便患兒葯后抽動癥狀消失,也應繼續服藥觀察1~2個月後方可逐步停葯。且該病與小兒心理活動關係密切,遂囑家長不予提醒,給予鼓勵式教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