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鐘,生物鐘,宇宙鍾

作者:逍遙遊


小時候最愛吃爸爸從新疆帶回來的葡萄乾,但是他從村子里幫我剪來的葡萄枝培育起來的葡萄樹就不如別人家的好吃,本地吃過的葡萄也總是不如新疆的好,現在才明白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生命是不容易的,也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創造,而人又是其中最高的成就。生物只遵循本身的節律,所謂生物鐘其實是日地關係,現在有很多「空中飛人」經常倒時差的,有些人適應得很慢那是適應性比較差的原生物種,有些適應得比較快的那是「雜交水稻」,這些人屬於地球公民。但其實候鳥又是適應性比較差的物種,因為它們遷徙是為了減少生活環境的溫差,「空調」也可以做此解……

這其中又有經度和緯度的差別,同緯度的差別較少,同經度的差別較大,所以候鳥的遷徙總是經度方向的,這可以對沖日地周期的變化。而人的遷徙除了候鳥式的,還有同緯度的遷徙,實際上同緯度的遷徙對原生物種影響較少,經典的案例就是所謂的「北緯30度」。在「雜交水稻」普遍化之前,即人口遷徙還比較緩慢的時候,自然條件起著支配性的影響,譬如游牧民族的遷徙通常就是尋找相同的自然條件。

Advertisements

而經度方向的游牧與農業民族的遷徙則意味著大規模的戰爭,和歷史朝代的更迭,現在很多人歸之於氣候周期。但實際上氣候周期更接近於中國曆法上的「甲子」周期跟現代經濟學上的「康德拉捷夫」周期,是恆星間矢量作用力的結果,似乎是一個單擺,太陽被北極星牽引著,做圓周運動。日地關係是一個平面周期,日極與日地關係又構成一個立體周期。

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人不僅要用機械鐘的方式來看待宇宙,也不能僅以生物鐘的眼光來看待生命,更要以宇宙鐘的達觀來看待生態。所謂四大文明古國,「軸心時代」,為何現在只有中華文明有可持續的發展?正如莊子在《逍遙遊》中所説: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不知晦朔,蟪(hùi)蛄(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