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貴:疏肝利膽解脅痛

導讀:脅痛是指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陳寶貴認為脅痛之發作,主要是肝膽疏泄不利所致,故脅痛治療主張以疏肝利膽為主,兼佐以活血化瘀、滋陰柔肝、清熱利濕、溫陽祛寒、理氣和胃等法,這樣可提一綱挈諸法,看似簡單,但緊扣病機,實踐證明,頗有效驗。

肝膽居脅下,其經脈佈於兩脅,故脅痛之病,主要與肝膽有關。又,兩脅位於胸之兩側,心肺居於胸中,故心肺有病,也可導致脅痛發作,再有脾胃反克肝膽,腎虛牽及肝虛,所以,脅痛之病與五臟皆有關聯,只是肝膽居其首。脅痛之因,或因肝氣鬱滯,或因氣滯血瘀,或因肝膽濕熱,或因肝陰不足,或因他臟所致等。病機為兩脅經絡或因血瘀,或失其養,或因氣滯,終發為脅痛。一般而言,脅痛之證,有虛有實,實證以氣滯、血瘀、濕熱為主,虛證以陰血虧虛多見,有時可虛實並有,也不可不知。治療之法,實證者以理氣、化瘀、清利為主;虛證者,以滋陰柔肝酌加理氣之品為治;虛實並見,兩法調之。

案1.肝氣犯胃脅痛

林某,女,32歲,2007年6月5日診。3天前與丈夫爭吵,之後出現兩脅脹痛,胃脘不舒,納呆。舌尖紅,苔白,脈弦。

證屬:肝氣犯胃。

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處方:柴胡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連翹15克,元胡10克,佛手10克,香櫞10克,白芍15克,枳殼10克,焦三仙各10克。3劑,水煎300毫升,分早晚二次飯後溫服,日1劑。3劑病癒。

按:惱怒之後,肝氣鬱結,肝經疏泄不利,故見兩脅脹痛;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故見胃脘不舒,納呆;舌尖紅,脈弦為肝氣鬱滯之徵象。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為主,方用柴胡舒肝散加減。上方中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氣;以元胡、枳殼理氣止痛;以川芎、白芍調和血氣;以連翹清瀉肝火;以香櫞、佛手理氣和胃;以焦三仙消食化滯。全方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效。此案臨證常見,病情簡單,故可3劑而病癒。

案2.肝膽濕熱脅痛

褚某,男,45歲,2003年6月14日診。主因右脅脹痛1周來診。1周前出現右脅疼痛不適,進而出現目黃,肌膚髮黃,問及小便亦黃。發熱,口苦,脘腹脹滿,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腹診:右上腹疼痛拒按。肝膽胰脾彩超示:提示膽囊炎、膽結石。結石大小約3.14×1.20厘米。患者拒絕外科治療,轉中醫會診。

證屬:肝膽濕熱。

治以:疏肝利膽,清利濕熱。

處方:金錢草30克,鬱金10克,雞內金15克,海金沙30克,柴胡10克,元胡10克,黃芩10克,砂仁10克,茵陳30克,赤芍15克,大黃10克,佛手10克,香櫞10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二診(6月21日):脅痛減輕,熱漸退,目黃、身黃亦減,口苦脘滿減輕。上方又取14劑。

三診(7月4日):無明顯癥狀,黃疸已退,二便已正常。上方改大黃為5克,改茵陳為15克,余未變。繼服30劑。

四診(8月5日):無不適,又取30劑。

五診(9月4日):查肝膽彩超:膽囊壁正常,未見膽囊結石。上方又取30劑善後。

按:膽二經佈於兩脅,肝氣鬱結,經氣不利故見脅肋疼痛,口苦。結石阻塞膽管,膽汁排泄不利,逆而入血,行走全身血脈,泛溢肌膚,故見目黃、身黃、小便黃。濕熱蘊蒸則見發熱。濕熱蘊阻胃腸,則見脘腹脹滿,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亦為肝膽濕熱之徵象。故治療應以疏肝利膽,清利濕熱為主。方中金錢草、鬱金、雞內金、海金沙清利濕熱,利膽排石;柴胡、黃芩疏泄肝膽以退熱;茵陳清熱利濕以退黃;大黃清熱通便;砂仁、香櫞、佛手理氣和胃;赤芍涼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葯。全方有疏肝利膽、清利濕熱之功效,該方緊對是證,故而收效頗佳。三診中患者黃疸已退,故減茵陳之量。大便正常,故減大黃之量。陳寶貴認為少量大黃可以利膽退黃,增強排石之效。注意大便泄瀉甚者,需減量。

案3.肝火亢盛,濕熱稽留脅痛

江某,男,45歲,2005年10月10日診。

慢性肝炎病史5年。近5月來右脅脹痛,口苦口乾,煩躁易怒,納呆,便干,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細。患者精神較差,面色潮紅。查肝功能示:谷丙轉氨酶:125U/L,穀草轉氨酶:85U/L。

證屬:肝火亢盛,濕熱逗留,肝胃陰虛。

治以:清瀉肝火,清熱利濕,滋養肝胃。

處方:龍膽草5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當歸15克,生地黃15克,柴胡10克,鬱金10克,澤瀉10克,土茯苓30克,元參10克,制大黃6克。14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後溫服。

二診(10月25日):右脅脹痛減輕,已不口苦,仍有隱痛,大便已潤,精神好轉,舌紅減弱。上方加白芍15克,丹參15克。又取14劑。

三診(11月9日):諸症皆失,精神轉佳,苔薄膩,脈弦轉緩。複查肝功能已正常範圍。上方去梔子、鬱金、元參,改制大黃為3克。取14劑。葯后回訪,患者1年未見複發。

按:患者右脅脹痛,口苦,煩躁易怒,尿黃為肝火亢盛;口乾,便干,納呆,脈弦細,加之面色潮紅,證明病久肝火傷陰;苔黃膩為有濕熱。綜合諸症治療應以清瀉肝火、清熱化濕、滋養肝胃為主。上方中以龍膽草、梔子、黃芩清泄肝火;柴胡、鬱金疏肝解郁;生地黃、元參滋養肝胃;澤瀉、土茯苓清熱利濕;當歸活血之中又可養肝;制大黃瀉熱通便。全方有清瀉肝火、清熱利濕、滋養肝胃之功效。方葯緊扣病機,針對病情,故一診而病減。二診中加白芍、丹參可補肝陰,通肝絡,養肝血。三診中患者肝火已漸退、肝胃之陰已漸足,故去梔子、鬱金、元參。少量大黃清腑通便可調節胃腸功能,可改善肝炎患者癥狀。患者共服40餘劑而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