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歷代瓷器上的龍紋裝飾特徵

龍紋特徵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陶瓷上面的龍紋裝飾的時代特徵,景德鎮所製造的瓷器上面的龍紋最早可以追述到宋代的青白瓷,其多以刻畫手法以及印花裝飾在盤碗的底部或者是內壁,一般以適合瓷器形狀特點的趕珠龍或者團龍的形式出現。宋代時期的龍紋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多在空間處點綴白浪以做修飾,表現游龍戲水的生動場景。

元代瓷器多屬青花,龍紋更是常見的紋式,龍的形象以威猛見長。龍頭保持了宋代翅鼻長嘴、張口瞪目的特點同時,頸部則更為細曲,龍身修長而顯矯健之氣,尾端作圓球火焰狀,腿長有力,爪堅而利,一般多為三爪龍。其青花線條遒勁、自由奔放,濃淡有致、粗細得當。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一件元代《雲龍》玉壺春瓶,瓶身繪一條追雲蹈光的游龍,筆法自由,勾捺暈點,運用自如;龍紋鬚髮腿毛飄動,雲彩光勢更加強了龍的動感,藍白相映,別有一種率真洒脫的神韻,反映了元代瓷匠高深的藝術造詣和嫻熟的工藝技巧。

Advertisements

明代初期,龍的形象與前朝有頗多的相似之處。到了永宣年問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並成為這一時期的特徵。其時的龍紋無論是形象塑造或構圖立意,以及筆墨運用,都體現了一種裝飾性的效果。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的一件銘為「大清宣德年制」的青花《海濤龍紋》高足碗來看,龍頭顯得端莊,軀體肥壯,四肢和腳爪均表現其雄偉的姿態,唯龍尾稍禿,故人稱「豬婆龍」。龍紋多與海濤配合裝飾,龍紋以青花濃筆勾畫,海水則以青花淡色「分水」,青龍白水,白有情趣。永宣期間的龍紋,有的以纏枝穿插裝飾,有的與雲頭、火焰配景。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一八六八四九二四二九九 》

欄目地址:湖南電視台三樓

第六季大型全國海選:徵集瓷器 玉器 書畫 雜項,通過72個國家的傳播,讓你藏品轉讓更加簡單

Advertisements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景德鎮御器廠出品的龍紋瓷器,大體相象,但與永宣朝又有區別。此時的龍紋主要表現其精巧清秀的特點:龍頭一般作閉嘴狀,龍鬚短、毛髮向上躇曲飄動,龍身修長,粗細變化不大,腿稍短,五爪呈圓型。此一特徵,盡可從珍藏於首都博物館的青花《雲龍紋》碗中窺證,其中有一種「香草龍」,嘴唇上翹微卷,如大象的長鼻,龍嘴銜一枝蓮花或數串花枝,身有飛翼,有前爪而無後爪,龍尾捲曲成花形,三爪,顯得強勁有力,裝飾性特強。

至明代晚期的嘉靖、萬曆兩朝,龍紋廣泛裝飾在各種造型的器物上,不僅有碗盤瓷尊,也有為數不少的大龍缸,不僅有青花,而且也有五彩。青花《雲龍紋》花口洗在口沿上繪有三組二龍戲珠紋,內壁每間內繪雲龍紋,洗底又繪兩條飛翔於雲彩間嬉火蹈球的巨龍,十二條小龍與兩條大龍以雲霞火焰穿綴布滿整個器體,可謂「於肆做之中而行其縝密,於工緻之中而寓其高古」。明代中、晚期的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上,也出現了經過變形處理的龍紋裝飾,而且在龍的形象、表現手法以及筆料材質處理上有其獨特風格。

如成化民窯的草龍和正德民窯的應龍,其運筆線描、揮灑自如,同樣表現出龍的氣魄。而明末大量繪製在民窯小碗小盤小碟上的蟠螭紋,更是典型的民間龍紋的改良版。其形象簡潔明快,神態生動,具有青花淡描的韻味,也有簡筆寫意的氣質。

清代瓷器上的龍紋不僅樣式豐富,而且彩類繁多,不僅有釉下的青花、釉里紅、素三彩、五彩,而且有釉上的琺琅彩、粉彩、古彩、墨彩、金彩等等,從一種技法到綜合性裝飾應有盡有。其時龍頭各部位如額、腮、眼、鼻、嘴、須、耳、角等都描繪得工膩細緻。有一種龍紋。龍頭長眉長須,形同老翁。故被稱作「老人龍」。這種老態龍鐘的形象傳說與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歷史有關係。

歷代景德鎮的瓷匠憑藉高超的藝術造詣和精淇的工藝技巧,緊緊地把握住龍的精神實質,創作了許多不同神態、不問造型、不同風貌的龍紋形象,反映出各個朝代的時代特徵:如宋代的嚴謹精巧,元代的矯健威猛;永宣朝的雄偉端莊;成正朝的清麗秀雅;嘉萬朝的威嚴磅礴;清代的富麗堂皇,晚清的纖弱無神等,成為品鑒其時代風貌的佐證。景德鎮的瓷畫師在長期畫龍的實踐中,還總結出不少畫龍的口訣。其中有「龍開口,鬚髮齒目精神有」;「頭頸細,身肥尾隨意」;「神龍見首不見尾,大鱗寶珠襯神威」;「掌似虎,爪似鷹,腿伸一字腳有勁」。於是在瓷盤、瓷板、瓷瓶、瓷缸上,「噴焰游龍」行雲葉火。「出水金龍」搏浪躍濤,「二龍戲珠」蹴雲掠花,「五龍盤桓」姿態各異;「九龍鬧海」氣勢宏偉。

歷代瓷器上的龍紋裝飾都各具特色,但是其又是在前個朝代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這些瓷器上的龍紋裝飾也是現代人判斷其年代以及了解瓷器相對應年代的文化特點的一個重要依據。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