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不分陰陽 怎麼灸都是錯

今日小雪,寓意就此進入嚴寒。除了氣溫日益走低,冬至以前,白天將持續縮短,自然界將持續處於「陰長陽消」的狀態。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天」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那麼,伴隨嚴冬的到來,我們該怎麼養生呢?

冬季養藏 補腎為先

眾所周知,「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那麼個中道理您知道嗎?為什麼冬季養生以補腎為先呢?

《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曰閉藏,水冰坼地,無擾乎陽。可見,冬季的特徵是「藏」,自然界的陽氣開始藏於地面以下,到冬至日深至極點,而後「冬至一陽生」。為什麼冬季基本看不到什麼生機勃勃的景象?因為動植物很聰明,它們都知道順應自然界陽氣下降潛藏的趨勢,將生機潛藏起來:植物的地上部分都枯萎了,但地下根部充滿了生機;很多動物冬眠了,以減少能量消耗,保存生命能量。

根據五行理論,腎為水臟,冬天水旺,入通於腎,因此冬季由腎主時。此時補腎剛好可以將陽氣潛藏於腎中,腎為先天之本,養護好它,則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根深則葉茂,來年人就會身強體健。故而,冬季養藏,補腎為先。

補腎,先搞清陰陽再說!

平日里,如果有人出現身體乏力等癥狀,經常有人開玩笑說「喲,你腎虛了」。其實,腎虛分為陰虛和陽虛,陰陽有別,癥狀有別,必須區別對待。若沒有辨識到底是哪種「虛」就盲目補腎,很有可能適得其反。那麼,要怎麼區分腎陰虛與腎陽虛呢?

腎陰虛:指腎陰虧損,失於滋養,虛熱內擾,以腰酸而痛、遺精、經少、頭暈耳鳴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

腎陽虛:指腎陽虧虛,機體失卻溫煦,以腰膝酸冷、性慾減退、夜尿多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命門火衰證。

陰虛生內熱,當引火下行!

01、陰虛,即陰液缺乏

腎陰又稱為「元陰」,是人體陰液的根本,全身各個臟腑都要依靠它來滋養,否則就會發生病變。比如,心失滋養就會心陰虛、心火旺、心煩失眠、心神不安;肝失滋養就會肝陰虛、肝陽亢、肝風內動、肝鬱氣結;腦失滋養就會頭暈、目眩、耳鳴。

陰虛就是陰液缺乏(陰液即津液、血液),指人體因津液、血液不足導致陰陽失衡。就像燒水做飯一樣,水不足,飯就會幹。人體也一樣,「陰虛生內熱」,因此腎陰虛人群被稱為「燥熱一族」,在腎虛的同時還伴有熱的徵象,如五心煩熱(手心、腳心、胸口)、口乾舌燥、小便黃、大便干、失眠多夢、睡覺時容易出汗等,在情緒上往往表現為急躁易怒。

02、艾灸方案:引火下行

中醫有「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觀點,認為陰虛不會憑空而生,其源頭往往就是陽虛。很多陰虛之人存在下寒上熱的情況,就是因為「真陽不足,虛火上揚」,就是說,身體中下焦的寒氣太重,將陽氣逼到上焦,引起上火癥狀,但身體中下焦還是寒的。

有些人認為陰虛之人不適合艾灸,這是因為他們單純認為艾灸的熏灼和火氣會導致陰虛更加嚴重,但他們恰恰忽略了艾灸的雙向調節作用。陰虛之人當然可以艾灸,只是與陽虛有所不同,陰虛側重於補氣,以引火下行為主,同時,時間短一些,溫度低一些。

陰虛取穴及順序如下:

腎俞穴、八髎穴:補中氣,消除中焦的阻礙,讓上焦的火氣往下走。

三陰交穴、復溜穴、湧泉穴:將火氣進一步往下導到雙腳,引血歸源。

陽虛生外寒,當補陽益腎!

01、陽虛,即陽氣不足

腎陽又稱為「元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能推動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活動,否則就會發生病變。比如,心失腎陽就會心悸、氣急、胸悶、唇舌青紫;脾失腎陽就會五更泄瀉、完谷不化;肺失腎陽就會氣急、吸氣不足;膀胱失腎陽就會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餘瀝不盡或遺尿;津液失去腎陽的氣化就會水腫;腎本身氣化不足就會陽痿、遺精、腰脊酸軟,若腎陽衰竭致使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脈微欲絕,就會有生命危險,稱為「亡陽」。

做飯時火候不夠,就會導致水燒不開、飯做不熟。人體也一樣,陽虛就是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則氣化不利,人就會濕重、虛胖,寒氣就會上身,就會「陽虛生外寒」,常常表現為畏寒怕冷、面色蒼白、手腳冰涼、精神不振、容易疲勞、失眠健忘、腰膝酸軟、夜尿頻多等。

02、艾灸方案:補陽益腎

陽虛之人最適合艾灸,可以艾灸大椎穴、命門穴、關元穴、氣海穴、太溪穴、湧泉穴。時間可以長一些,身體每穴30-40分鐘,肢體每穴15-20分鐘。

小貼士

大椎穴:補充陽氣+平衡陰陽,都少不了它!

大椎穴,中醫稱之為「諸陽之會」,它位於背部的最高點,背部本就屬陽,因此大椎穴為「陽中之陽」!《甲乙經》曰: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就是說,大椎穴是督脈與手三陽經的交會穴,因此陽氣十足!

不過,很多人對大椎穴的作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一就是:大椎穴最顯著的作用就是補陽!其二就是:當陰陽博弈時,大椎穴還能調和陰陽,促進陰陽平衡。

陰陽失調 百病始生

《黃帝內經》曰「生之本,本於陰陽」,就是說,生命本身就是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一旦平衡狀態被打破,生命也就結束了。

疾病有成千上萬種,但無論什麼疑難雜症,其病理只有一個:陰陽失衡。陰盛,則陽氣受損;陽盛,則陰液受損。故而,《黃帝內經》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所以,想要健康,就必須保持陰陽平衡。

陰陽無處不在,心肝脾肺腎皆有陰陽,都必須保持陰陽平衡。一旦哪個部位陰陽失調,哪個部位就會生病。比如,肝陰不足,就會肝陽上亢,人就會面紅耳赤、頭漲頭痛、急躁易怒、血壓升高;心陽不足,人體就如同失去太陽,就會渾身發冷、精神不振,水汽便會泛濫導致心源性水腫;肺、胃、腎的陽氣偏盛、陰液不足,人就會多飲、多食、多尿,就會患上消渴症……

總之,大到癌症,小到感冒,一切疾病皆源於陰陽失衡。陽高壽短,陰重則病;陰陽失調,百病始生。

【結語】中醫以陰陽學說為基礎,因此養生首先要懂陰陽,時刻保持陰陽平衡正是中醫養生的精髓所在。只有遵循這一法則,養生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冬季補腎,請先搞清自己到底屬於哪種「虛」,切忌不分青紅皂白,掄起艾條就艾灸。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