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深化突破改革梗阻|《財經》社評

(圖源網路)

蘇琦/文

近來金融領域發生了一些市場矚目的事情,包括資產管理新規、國企股權划轉社保、外匯儲備管理權之爭、加強對小貸的管理等等。這些表面上看來關聯度不是很高的議題,背後卻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

上述議題都涉及如何通過金融深化,加快改革進程,突破困擾中國經濟社會多年的梗阻點,盤活存量資產,拓寬投資途徑和方式,提高投資效率,並在此過程中實現國家資產負債表和社會資產負債表的對接,使國民財富能夠保值增值等等。這其中國家和社會資產的金融化、股權化和資產證券化,是重中之重。

資產管理新規對統一監管標準和加強對小貸的管理,防範系統性風險,遏止資本脫實向虛勢頭加劇等等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不過如果想要達到治本的效果,歸根結底還是要給天生愛逐利的資本尋找「從良」的出路,大力解決人民群眾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與金融市場供給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Advertisements

國有股權划轉社保揭開大幕,對於做實社保賬戶,提高國民福祉,提升國民對未來的信心,提振當期消費,都有著重大意義。這也對國有資產流動性的提升和國有資產股權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國資管理的重心也將由管企業向管資產轉移。與此同時,社保基金如何穩健投資,實現保值增值,也日益引發人們的關注,而其目標的實現也離不開有深度的、能夠提供可持續回報的金融市場的發展。

外匯儲備管理權之爭背後折射的是作為資產的外匯優化配置方式之爭,以及國家和居民如何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配置資產實現保值增值。這其中既涉及資本賬戶開放,更涉及中國資產如何對標國際定價及其國際流動性和可置換性等議題,而這自然涉及中國資產的金融化、股權化和資產證券化。

Advertisements

有效去槓桿是中國經濟再次輕裝上陣加速前行的前提。但去槓桿並不意味著槓桿在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之間的騰挪,更不一定非要通過房地產的饑渴營銷來進行高風險模式的槓桿轉移。各種資產的金融化、股權化和資產證券化,有利於國家資產和社會資產相互持有,實現國家資產負債表和社會資產負債表的對接,從而有效降低中國經濟的總體負債率。

換言之,去槓桿不能過多依靠部門間的槓桿轉移,也不能主要依靠債轉股,而是要靠金融深化來盤活政府和企業部門的各種優質存量資產,讓老百姓心甘情願地長期持有流動性和回報率都有保障的政府和企業部門的股權化和證券化資產,打通資金融通和資產配置梗阻,一舉扭轉社會資產總體過剩和實體經濟槓桿率偏高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現象並存的悖論。

如果早一些推進金融深化,中國經濟中的各種泡沫和扭曲或許會少很多。比如如果在房地產領域早日推進各種資產證券化和房地產信託投資,讓居民能夠在購買實體住房之外通過各種金融產品分析房地產市場的收益,則房地產市場的資產價格泡沫會小很多,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被房地產部門綁架的程度也會小很多,而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和土地市場的依賴度也會小很多,由此導致的土地捆綁型地方債也會少很多。

當前揮別土地財政已成各方共識,但若要順利推行還需要為地方財政尋找新的出路,拓展新的財源。除了擬議中的房地產稅外,發行市政債等專項債,以及PPP項目的資產證券化,也都在探索和實踐之中,而這些都離不開金融深化和全國統一的相關資產評估交易流轉平台的構建。

此外,揮別土地財政指的是揮別簡單粗暴靠出讓土地獲取賣地收入和城市發展資金,以及簡單靠土地儲備作抵押獲取銀行貸款的做法,但圍繞土地的存量資產的盤活和各地城市化進程中圍繞交通基礎設施等土地增量資產的開發,還有很多金融化和資產證券化的文章可做。

長期以來,國有和集體土地產權的分置是城鄉資產難以順暢對接流轉的頑固梗阻點。如今各地圍繞土地各項權益的分置和流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來,如果能進一步推開土地相關權益收益和資產的證券化試點,比如經營權收益,比如集體建設用地上出租房資產的證券化,必將有效倒逼土地制度改革,為國有和集體建設用地乃至宅基地同地同權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這又必將為新一輪的城鄉資產流轉和金融深化鋪平道路。

總之,加快國家和社會資產的金融化、股權化和資產證券化,將成為突破改革梗阻實現中國經濟重裝上陣的關鍵推手。

(本文將刊發於2017年11月27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運營人員: 魏宇波 MX00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