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被妖魔化的奧數正個名(二)

作者:賊叉

後來,隨著數學的不斷發展,任何個人想要壟斷數學知識也變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科學知識。到了19世紀,東歐開展了具有現代雛形的數學競賽。到了1934年,列寧格勒大學開展了以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也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奧數比賽。

值得一提的是,東歐差不多是世界上數學競賽氛圍最好的地區之一。這裡歷史悠久、風氣濃厚,蘇聯、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的數學競賽活動都開展地非常不錯。通過數學競賽,一大批優秀的數學尖子脫穎而出,同時通過數學競賽受益而成為數學家的又會反哺這項活動,形成良性循環。

Erdos

1956年羅馬尼亞數學家羅曼教授提出了倡議,並於1959年7月在羅馬尼亞舉行了第一次國際奧林匹克數學(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當時只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和蘇聯參加。以後每年舉行(中間只在1980年斷過一次)。

Advertisements

這項活動現在已經成了國際上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數學競賽。在近60年的時間裡,通過IMO選拔出了一系列的優秀數學家。大名鼎鼎的證明了Poincare猜想的俄羅斯數學家Perelman,天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越南數學家吳寶珠,還有今年Fields獎大熱PeterScholze,這些都是IMO的金牌選手,至於參加IMO而走上數學研究道路的數學家那就更多了。因此IMO毫無疑問是非常好的一條篩選數學家苗子的捷徑。

陶哲軒

吳寶珠

Perelman

那麼國內的情況呢?

恰恰這是最為國人所詬病的:你們花了那麼大的力氣搞奧數,也沒見誰成為什麼數學家啊?

每每看到這種說法,我覺得作為一個數學工作者,我應該做點什麼,為我們的奧數正個名。

Advertisements

誠然,我國的IMO金牌選手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人獲得過數學的最高獎——Fields獎,可是沒拿過IMO金牌的我國其他數學工作者也沒有獲Fields獎啊。比如說我就沒參加過IMO,雖然今年即將在巴西召開的數學家大會上我還是有希望獲獎的——畢竟還沒有到40歲,可是獎還沒拿到手,所以也不好說。。。然後靠這個來說我國的數學競賽是扼殺人的,這也不實事求是。

事實上,通過數學競賽,我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數學家。北大黃金一代就不說了,許晨陽、惲之瑋、張偉、袁心意、劉若川,其他的像王崧、安金鵬、顏華菲、孫斌勇、鄭維喆等,都已經在各自的方向上做出很出色的工作,已然躋身國內最優秀的數學家的行列,難道這不是一種成功么?

說奧數綁架了學生的說法更是可笑。恐怕很多人沒有明白一點的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本來就是稀缺資源。憑什麼你家的孩子就要享受到這種資源?所以要麼你娃牛逼要麼你牛逼,沒有第三條路。作為學校來說,不靠智力區分孩子有沒有培養潛質,那請問靠什麼?

對升學考試來說,區分度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奧數恰好就具有極高的區分度,能把優秀的苗子和普通資質的孩子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區分開來,所以好學校都願意用它。

有的人會問:這你不是道德綁架么?誰不願意為了讓自己的娃將來有個好的師資?哪怕就是那麼一點希望也應該去拼啊!

拼你奶奶個短兒。

你自己讀書時候的鳥樣,自己心裡沒點逼數么?這娃到底是你的還是隔壁家老王的,你媳婦心裡沒點逼數么?自己的娃如果在班裡排在前25%以外了,你花那大力氣幹啥?

很多小學的班級現在是全班補奧數,真是無語到極點。你娃是不是那塊料,看看平時的成績不就知道了,前20%的你衝刺一下補一補還說的過去,排名這之後還死命慫出去讀奧數的到底是娃要讀還是你自己要讀?摸著自己的良心問問,這個鍋到底是奧數的還是你自己的?

非要把不可能的任務強加給娃,然後一邊感慨娃辛苦,一邊痛罵奧數,你這不是精神分裂是什麼?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確認識娃的能力,就在那裡人云亦云,罵奧數不好,得虧奧數這孩子脾氣好不跟你一般見識,換了我早大耳帖子抽你了。

所以奧數本身無罪,孩子無罪,老師也無罪,有罪的是那些對自己孩子認識不清的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幻想的家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