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高黏滯血症

近年來,隨著血液流變學檢查的進展,人們對高黏滯血症開始較為重視,儘管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但它對健康的危害已受到檢驗室和臨床上的關注,對心、腦血管疾病及相關疾病的防治似有著一定指導意義。

一、何謂高黏滯血症

顧名思義,高黏滯血症(簡稱高黏血症)就是指血液黏稠度增高所引起的綜合症。具體而言,就是由一個或數個有關血液黏滯因素非一過性增高而引起的一種血液黏稠度高於正常的綜合症。必須指出的是,某些一過性或短暫性失水(如脫水、嚴重嘔吐、腹瀉)所導致的血液濃縮而引起的血黏度增高,通過輸液補充水分后很快就可使血黏度恢復到正常者,均不能列入高黏滯血症範疇。

二、高黏血症與血液中哪些因素有關

血液黏稠度增高會造成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栓前狀態。高黏血症和以下多項因素有關,如:

Advertisements

(1)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

(2)紅細胞剛性增強使紅細胞變形性減低而聚集性增高;

(3)血小板數量顯著增多和它的聚集性、粘附性及釋放等功能亢進;

(4)紅細胞或白細胞數量明顯增多。這些因素中,以纖維蛋白原含量和紅細胞性能改變對血黏度的影響最大,因為紅細胞占血液有形成分的95%,而血小板和白細胞的影響則相對較小(血小板增多症以及白血病者除外)。

三、臨床上與高黏血症有關的常見疾病和表現

當前,已知臨床上常見的伴有高黏血症的疾病,有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絞痛、腦血栓形成、腦梗塞、糖尿病的血管病變、高脂血症、惡性腫瘤、慢性肺心病、腎病綜合症、慢性腎功能衰竭、靜脈血栓形成、某些血液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巨球蛋白症、多發性骨髓瘤)等等。

Advertisements

由於高黏血症非獨立性疾病,故臨床的表現並無特殊性,其表現應視其基礎病為轉移,所以,高黏血症的主要癥狀還得視其原發疾病情況而定。大多數人隨著年齡增長而血液黏度也逐漸增高,加上老年人多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癥狀傾向,易患動脈粥樣硬化,在這個基礎上如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管阻力增大、血流速度減慢,則易導致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高黏血症屬於血栓前狀態,故對冠心病患者易加重或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而表現胸悶、胸前區壓榨性疼痛、心慌、心律失常、休克、甚或心性猝死等。而對腦動脈硬化者則更易於導致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出現頭昏、眩暈、健忘等癥狀,或導致腦血栓形成、腦梗塞,引起肢體麻木、癱瘓等中風癥狀。對眼底動脈病變者,一旦栓塞易致失明。其他,如有心房纖顫的病人或行心臟介入手術和換心臟瓣膜手術后,就要進行抗凝治療,如伴有高黏血症傾向則更應警惕,加強對它的防治措施。

四、高黏血症的防治

由於高黏血症本身並不是獨立疾病,只是體內某些已有疾病的一個危險或不利因素,所以對確診有高黏血症者,也不必緊張憂慮。防治原則是:

(1)防治或消除基本病因。

(2)調整和改善生活方式,飲食要合理,高蛋白質、低動物脂肪、低膽固醇,少吃豬油、肥肉、動物內臟,要低鹽、低糖,要戒煙限酒,要多食蔬菜、瓜果、魚類,保證飲水,最好每天晨起和睡前喝1~2杯水。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良好心態。

(3)適當進行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

高黏血症的藥物防治,有鑒於高黏血症多伴隨於各種常見的老年病症中(尤以心腦血管病為多),故藥物治療的過程,除了一般性預防葯,多通用阿斯匹林外,其他則應根據心腦血管等的具體病情不同,針對原發病的具體病狀,分別對待和選擇用藥。現根據各種藥物的主要作用分別介紹如下:

(一)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

由於血小板在血栓形成機制中,尤其是動脈血栓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故抗血小板葯是抗栓中的重要藥物。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①阿斯匹林——常用的有腸溶阿斯匹林片或拜阿斯匹林,75~100毫克/天,可晚餐后一次服。這是目前預防血栓形成最常用的藥物。對有胃潰瘍及血液病或有出血傾向或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者不宜用。

②潘生丁——可抑制二硫酸苷酶(ADP)激發的血小板聚集,用於防治各種血栓栓塞性疾病,25毫克/次、3次/天。

③硫酸氯吡格雷(波立維)——可選擇性地抑制ADP,與血小板受體相結合及激發ADP介導的糖蛋白(GPⅡB/ⅢA)複合物的活性,故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心臟介入性冠脈放置支架術后需較長時間服用。75毫克/天,對急性心肌梗塞、外周動脈疾病、缺血性中風等也適用。

(二)主要用於改善紅細胞變形性的藥物。

①巳酮可可鹼——是人工合成的甲基黃嘌呤衍生物,有擴血管、改善紅細胞的變形性、改善血液的流變性、降低血黏度的作用,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於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糖尿病性血管病。400~600毫克/天,分3次口服或靜脈滴注,療程一般7天。

②丁格地爾(活腦靈)——能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用量為口服150~200毫克/次,2~3次/天。腦及動脈出血者禁用。

③氟桂利嗪——為選擇性鈣拮抗劑,能抑制血管收縮,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能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血黏度,保護內皮細胞,有預防血小板黏附作用。對頭昏、眩暈、耳鳴者適用,但有嗜睡的副反應。老年人可每晚服一片,5毫克。

(三)降低纖維蛋白原的藥物。

①蚓激酶(搏洛克)——是從蚯蚓中提取的一種蛋白水解酶的混合物。有利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血小板聚集率高的病人。每粒含230毫克,口服,2粒/次、3次/天,餐前半小時服,每療程4周,可連服3個療程。

②尿激酶——為靜脈注射用的抗凝藥物。多在急症溶栓時由專業醫師指導使用。

(四)抗凝葯。

①肝素——有抗凝、降低血黏度作用,可用於防栓和治栓。5000μ/次,每8~12小時1次,皮下注射,一般預防血栓療程不超過5~7天,如需長期抗凝則宜過渡到口服抗凝劑或使用低分子肝素。

②華法林(苯丙酮香豆素鈉)——使維-K依賴性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顯著減少,延長凝血時間。主要用於血栓栓塞性疾病,當前臨床多用於心臟瓣膜置換、血管移植和心房纖顫等患者,以防血栓形成和發展。開始用量10毫克/天,3天後可給維持量2.5~5毫克/天。對年老體弱、糖尿病者用量可減半。要注意消化道或泌尿系統、口腔、皮膚等出現不良反應。

(五)中藥。

研究證明,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丹參、當歸、川芎、紅花、赤芍、桃仁、鬱金、益母草、水蛭等均有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黏度、改善紅細胞變形性和降低紅細胞聚集的作用。

更多健康保健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老友雜誌】(laoyouzazhishe)

此文刊登於江西《老友》雜誌,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江西《老友》雜誌

運營人員: 盧立志 MZ01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