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行服用植物性乳酸菌

最近幾年,日本食品廠商和製藥公司紛紛開始銷售與植物性乳酸菌有關的飲料,這使得植物性乳酸菌備受注目。然而,這種植物性乳酸菌與酸奶中所含的動物性乳酸菌有什麼區別呢?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道,乳酸菌的作用是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併產生大量的乳酸。通過乳酸菌使雙尾菌(乳酸菌之一)等益生菌的數量增加,同時抑制對大腸有害的細菌的數量。通過調整這些益生菌和有害細菌之間的比例平衡,除了可以達到調整腸內機能的作用外,還能夠有效預防便秘和痢疾等疾病。

以前人們常說的動物性乳酸菌,多數存在於酸奶等乳品中。但是,這些動物性乳酸菌中的大多數都在尚未進入胃裡時就死亡了,只有極少數能夠進入腸道內。而植物性乳酸菌則完全不同,它不怕酸鹼,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因而比動物性乳酸菌具有更加頑強的生命力,能夠衝破層層阻礙,最終到達腸道。

Advertisements

動物性益生菌指的是菌株是從動物的腸道中提取出來;相對應的,從泡菜等發酵物種提起出來的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命名為植物性益生菌,又叫植物源益生菌。

西方人日常飲食以肉類為主;亞洲人日常飲食以五穀雜糧為主,蔬菜肉食為輔,亞洲人體內的菌株與歐洲人的菌株有些許的不同。

我們中國人有80%以上缺乏乳糖酶。地球上只有居住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荷蘭人、丹麥人和瑞典人等民族有充足的乳糖酶,因為這個地區的人缺乏日照,因而缺乏維生素D,影響鈣的吸收。為了避免軟骨病,他們的祖先通過喝牛奶,用乳糖代替維生素D來吸收奶中的鈣。

為什麼中國人的早餐都習慣了豆漿?是因為豆漿更便宜?麥當勞進入中國為什麼早餐也開始提供豆漿了?

這些不能僅僅用一句「習慣使然」來簡單敷衍。裡面的科學依據是:豆漿能更好的被人體消化吸收,喝豆漿的人自然而然會覺得身體沒有什麼不適。並不是說喝牛奶的人就一定會不適,中國還是有20%人體內有乳糖酶,喝牛奶也能很好的吸收和消化。但這並不能改變國人體內菌株是植物性菌株的本質。

Advertisements

益生菌作為細菌的一種也有微生物的基本屬性,本身也需要能量。它們能夠把對他們有用的東西分解,吸收它們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壯大族群。這些是生物的本能。這種本能並不因為個人服用食物的改變而改變。植物性益生菌的營養來源於植物,五穀雜糧。動物性益生菌的營養則來源於肉類、奶類。

人體的腸道和裡面的微生物相互依存。腸道給益生菌提供生存的空間;益生菌把人吃下來的食物進行分解,吸收裡面一些,然後分解成鐵,鈣等人體必需的營養供腸道吸收。腸道吸收這些物質供應人日常的能量消耗。這種動態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就會覺得身體不舒服。其實這個是腸道反饋的信息。

亞洲人的腸道適應了植物性益生菌幾萬年。嬰兒生下來腸道里就有來自母體的益生菌菌群。

簡單的舉個例子:國人到國外旅遊,適應西方人的飲食習慣。一段時間以後就會非常想吃中國菜,尤其是非常想吃蔬菜。不是習慣不習慣的問題,而是身體需要。這種需要是通過腸道直接反饋回大腦的一種信息,也可以理解為腸道菌株失衡,導致身體不適,人本能的需要回到以前的飲食習慣中。同樣的,過年的時候大魚大肉吃幾天下來,人自然而然就會想吃清淡一些,過幾天不見葷腥的生活,然後會覺得身體又慢慢變好了。這種調節日常食譜的行為其實就是腸道對身體釋放的缺乏某些物質,而某些物質又過量了加重了身體負荷的信息,人就會感覺不舒服。從而本能的改變飲食習慣。

另外,據研究發現,到達腸道內部的植物性乳酸菌,會在腸道內部促使雙尾菌數量大大增加,同時抑制在腸子內部的有害細菌。雙尾菌數量的增加,能使腸道內部菌群平衡,提高身體免疫力。畢竟人體的免疫系統90%都集中在腸道。

目前,日本許多商店都在銷售含有這種植物性乳酸菌的飲料,其實,在日常飲食中,人們也能很容易地攝取到這種植物性乳酸菌。比如說,富含植物性乳酸菌的食物有豆瓣醬、醬油、泡菜、豆豉、啤酒、酸奶等。這些食物是得用乳酸或者酶發酵后製作出來的,全都富含植物性乳酸菌。

當然,如泡菜等腌制食品雖含有豐富的植物性乳酸菌,但服用過量也會引起人體的不適,因此也是需要適可而止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