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至今「東坡肉」,這裡有你所不知千年歷史故事

一說起東坡肉,人們便會肉質酥爛如豆腐,入口不油不膩的口感所折服。也會不經意地想到某人呢?沒錯,他就是文豪大才子蘇軾(蘇東坡)。


蘇軾,又號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學、考古、水利等諸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並對膳食、烹飪亦頗有研究,可謂知味善嘗,既會吃,又會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飪學家和美食家。以其別號東坡命名的菜點很多,且流傳有不少的趣聞軼事,其中尤以名餚「東坡肉」的傳說最為廣泛。並以其不凡的來歷,響譽古今。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製。「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製,《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後來,隨著蘇軾的升遷,此菜傳遍大江南北,曾相繼被介紹流傳於蘇、杭等。後傳至南宋首府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Advertisements

談及東坡肉這道名菜,素為人們所熟知,它是由蘇軾親手製作始創於黃州。黃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也讓官場失意的他得到心靈釋放。北宋元豐二年十二月(公元1080年初),蘇軾因「烏台詩案」受挫,被貶至黃州任協團練副使。由於貶職,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寬裕。后經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黃州城東舊時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在那裡親自帶人開墾耕種。於次年的冬雪天,蘇軾即喬居黃州坡東坡躬耕,在荒地樹林里築起了一間草房,並在房壁上繪上雪景,名日「東坡雪堂」,因而自號「東坡居士」。在這裡除常與人賦詩下棋外,閑暇時便研究起烹飪技術,還親自烹制各式菜肴。經常與友人一起吟詩唱酬,煮肉喝酒,藉以發泄政治上失意苦悶。

那麼,黃州「東坡肉」又是怎樣創製出來呢?

Advertisements

其實,關於東坡肉,在當地有一個人盡皆知的傳說。黃州處於丘陵山區,自然糧多豬多,肉價便宜,慢慢煨著,就和客人下起棋來,兩人對奕,高興之極,直至下完棋后,這才想起鍋中煮的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頓時覺得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只見豬肉色澤紅潤,汁濃味醇。品其便醇香可口,糯而不賦,反倒得客人們高度誇獎,蘇軾本人也由此得到了啟發。爾後如法複製,同樣味美,自這以後,他便常做此菜,有額待客,無額自食。並還將烹制這道菜的經驗進行總結,寫了一首《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的煮食豬肉,確屬烹製得法,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東坡肉,味極鮮美。因為,「慢著火,少著水」能使湯質稠濃,味道自然醇厚強烈。而在當時,又由於蘇軾的名望,特別在知識分子中間,曾被「傳為美談」。菜因人傳,加上黃州人民懷念和敬仰這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並將他所創的這種香美軟爛的佳肴——紅燒肉,命名為「東坡肉」。後世廚師還在東坡肉中增添了兩種原料:冬(東)筍、菠(坡)菜,使其更加寓意深長。後來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最為人們所熟知是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后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后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東坡肉,因其味美香醇,膾灸人口,自古倍受人們喜愛,一直流傳到今天,我們更應該了解這道美食背後的故事,更要感謝這位洒脫的美食家——蘇東坡。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