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一定要知道的基礎知識(一)

《周易》的形成與作者:

關於周易的形成年代和各個部分的作者有多種說法,也多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周易》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戰國之前的幾千年我們先人觀察天地自然、思考宇宙人生的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及孔子等「作者」,其實更多的是我們先人的傑出代表。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大致了解一下關於《周易》各部分的成書年代和作者的主流觀點。

相傳上古時代部落首領伏羲氏首畫八卦,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中不難看出,其實「八卦」最初是我們的先祖觀察宇宙天地間,日月運轉、風雨雷電、山川河流、四時交替、寒來暑往等自然大道和規律而來的。)而這「八卦」,又叫「經卦」、「先天八卦」,即「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分別象徵著「天、澤、火、雷、風、水、山、地」。見圖1,圖2

Advertisements

圖1

「文王拘而演周易」通過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為我們所熟知,相傳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2世紀左右)被殷紂王囚禁在羑里,受盡折磨,但他卻以驚人的毅力,思考宇宙人生、體悟天地自然,將八個「經卦」互相迭加進行推演,形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叫「重卦」。六十四卦的發明,大大增強了《易經》反映宇宙及萬物複雜性的力度,從而使《易經》運用的普遍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其實也是文化和歷史的積澱和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先簡易的「八卦」已無法滿足人們反映其所見所思的需要,故重八卦為六十四卦。)而在這一過程中,文王所體現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憂患意識,也成了《易經》或者說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質!

圖2

周公是文王的四子,相傳他作了解釋每一卦的「卦辭」和解釋每一爻的「爻辭」。而其所具有的仁德和所制定的禮樂,又奠定了《易經》「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

Advertisements

《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它從很多方面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的闡發,可以說,其人文和義理價值要高於《易經》本經。但是從文本看,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目前較普遍的看法是:《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這個觀點是比較可信的,因為,《易傳》的文本中,特別是《繫辭傳》上下和《文言傳》,引用了很多孔子對《易經》解釋;再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及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書》:「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的記載;及孔子把《易經》列入「六經」,以「詩、書、禮、易、樂、春秋教」。都不難看出孔子對《易經》十分推崇並有深入的研究。所以,《易傳》雖非出於孔子之手,但很可能出於孔子門人之手,而裡面引用的孔子的話,就是他們記錄的課堂筆記。

和孔子有著密切聯繫的《易傳》,當然深受孔子仁愛思想的影響,這使得《易經》少了些卜筮的色彩,多了些人文的關懷。使其義理層面得到彰顯,引領了兩千年來「易學」發展的主流。

但其實,《周易》每部分的具體作者是誰,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先祖、我們的聖人包括我們每一個讀過沒讀過《周易》的人,都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體悟、自己的思考豐富了《周易》的內涵,繼承和踐行了《周易》的精神。所以《周易》不愧為「群經之首」、「三玄之冠」,是我們炎黃子孫「日用而不知」的精神特質的混混源泉!

作者:詹良水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