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農、司士、司直,這些古代的官職的職掌分別是什麼?

《周禮》是儒家十三經之一,世傳為周公所著。

《周禮是西漢景、武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的先秦古籍,是記錄周代禮制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涉及到商周時期社會的各個方面,而本文中的這些官職最初就起源於《周禮》。

周禮

《周禮》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將天下官職分為六類,分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1、天官為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相當於隋唐之後的吏部。

2、地官為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相當於隋唐之後的戶部。

3、春官為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相當於隋唐之後的禮部。

4、夏官為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相當於隋唐之後的兵部。

5、秋官為司寇,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相當於隋唐之後的刑部。

Advertisements

6、冬官為司空,司空原來叫「司工」,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相當於隋唐之後的工部。

因此,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就是由《周禮》中的六官逐漸演變而來。

與此同時,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的職掌也在不斷變化。

1、司徒

周朝之時,司徒是地官之長,以卿任之,最初只相當於三公九卿中的九卿。

至漢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司徒前加「大」,於是,西漢末至東漢初,朝廷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

王司徒

漢光武帝時,改大司馬為太尉,司徒、司空前去「大」,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為三公。

可見,漢朝之時,司徒位列三公,直至隋唐時將司徒之職改為民部(李世民時避諱改為「戶部」),戶部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等。

Advertisements

2、司馬

周朝之時,司馬是夏官之長,掌軍政和軍賦。至漢武帝時,設「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

同時由於漢朝丞相的權力過大,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為內朝領袖,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大將軍在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丞相則逐漸成為名義上的百官之長。

西漢末東漢初大司馬與大司徒、大司空同為三公之一,後來大司馬改稱太尉。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又重置大司馬,位在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上。

大將軍大司馬衛青

南北朝時期,大司馬不常置,但北朝大司馬與大將軍為「二大」,典武事,地位亦在三公之上。

至隋唐,廢大司馬,其職權演變為兵部,大司馬則成了兵部尚書的別稱。

而司馬在唐代則完全不是主管兵馬的官員,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時便任「江州司馬」,此時的司馬,是各州刺史的輔官。刺史的輔官有別駕、長史和司馬,司馬至此變成了權力不大的文官。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山濕

3、司空

周朝之時,司空是冬官之長,掌水利、營建之事。

漢朝本無此官,漢成帝時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但其職掌與周代的司空並不相同,大司空主管禮儀、德化、祭祀等。

漢末至東漢,司空與司馬(太尉)、司徒並為三公。

司空曹操

隋唐雖然也以司空為三公之一,但從此司空僅是一種崇高的虛銜,並沒有實際的職掌,至元代廢除。

而司空最初的職掌至隋唐演變為工部,而「大司空」也成了工部尚書的別稱。

4、司寇

周朝之時,司寇為秋官之長,掌管刑獄、糾察之事。

之後歷代專設司寇之職的不多,漢時掌刑獄的是廷尉,至隋唐,司寇的職掌演變為刑部,而司寇也成了刑部尚書的別稱。

三省六部制

5、司農

司農,在上古時代是負責教民稼穡的農官。至漢朝則為九卿之一,本名治粟內史掌錢穀之事,又稱大司農。

漢建安年間曾改為大農,後來由魏至明,司農之職歷代相沿,或稱司農,或稱大司農。

明朝以戶部司漕糧田賦,故別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6、司士

《禮記曲禮》中將司士與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並稱天子之五官,掌糾察百官。

《周禮》中司士為夏官司馬的屬官,掌群臣的名冊,辨別貴族等級,排定朝儀席位。

後世不常置,其職掌劃分入御史和禮部等。

7、司直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初置「司直」官,屬丞相府,稱「丞相司直」,比二千石。負責協助丞相檢舉不法,地位在司隸校尉之上。

東漢時,丞相改稱司徒,光武帝效仿漢武帝,設置「司直」官,屬司徒府,稱「司徒司直」。負責協助司徒督錄州郡上奏,並考察官員能力,看其是否稱職。

唐朝時,司直為六品,奉旨巡察四方,複核各地的案件。如果大理寺中有疑獄,則負責參議。

宋朝時,大理寺設司直六人,屬大理寺「左斷刑」。各地凡是彈劾命官、將校以及死刑犯以下的疑獄,需要審斷的,歸大理寺左斷刑,複審定罪。由司直、評議複審,由大理丞詳議,大理正判定。

大理寺

因此,司直最初協助丞相檢舉不法,後來成為大理寺屬官,成為專門複審天下官員彈劾與非死刑疑案之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