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醒 || 葯+酒=致命「毒藥」!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周慧


新春佳節,親朋好友相聚、家人團聚之時,同時總是免不了喝一些小酒,雖說小酌怡情,無傷大雅,但如果是在服藥期間喝酒,會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究竟葯與酒同時服用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呢?小周藥師就為大家總結了幾類常見藥物與酒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們簡單學習一下,酒是如何被人體代謝掉的吧。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喝進肚子里的酒絕大部分(≈90%)被人體肝臟吸收並代謝。

酒經過肝臟中酶的催化作用由最初的乙醇轉化為有毒的乙醛,再經酶的作用轉化為乙酸,乙酸產於三羧酸循壞最終代謝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酒精代謝時會產生大量自由基,肝臟中的解毒劑「谷胱甘肽」能夠結合自由基,保護肝臟。

Advertisements

如果喝酒太多太快,乙醛脫氫酶來不及轉化而使乙醛在體內蓄積就會造成酒精中毒。有些人乙醛脫氫酶的數量少活性低,使得乙醛不能及時轉化為乙酸,乙醛在體內蓄積,會使人出現臉紅,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噁心等的醉酒癥狀。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喝酒上臉的原因。

簡單了解酒的代謝過程后,我們來看常見藥物與酒的相互作用,以及對人體產生的危害吧。

1. 感冒藥+酒精=加倍傷肝

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感冒藥幾乎都含有對乙醯氨基酚,而對乙醯氨基酚在體內代謝時會產生毒性代謝物,需要與體內的還原性谷胱甘肽結合才能降低毒性排出體外,過量飲酒時會消耗體內大量谷胱甘肽,導致對乙醯氨基酚的毒性代謝產物無法解毒並在體內蓄積,增加肝臟衰竭的風險。

那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感冒藥都有哪些呢?我們總結了常見的幾種列在表格中:

Advertisements

也就是說吃過這些感冒藥的你,若是想飲酒必須注意,少喝為宜,不喝最好。

2、頭孢類+酒精=威脅生命

頭孢類抗生素能夠抑制乙醛脫氫酶酶的活性,使得有毒性的乙醛不能及時轉化成乙酸,乙醛在體內蓄積可導致飲酒者全身皮膚潮紅,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等癥狀。更嚴重時會出現血壓下降,呼吸困難,休克等危機生命的癥狀。在飲酒數分鐘后即可發病,所以小周藥師在這裡提醒大家,服用頭孢類抗生素后一定不要飲酒。為了自己和家人,請一定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3、降糖葯+酒精=嚴重低血糖休克酒精能夠增強降糖葯的藥效,當兩者合用時可引發頭昏,心慌,出汗發抖等低血糖癥狀,甚至出現低血糖休克。總結一下常見的降糖藥物:

4、降壓藥+酒精=有低血壓休克風險

酒精能夠擴張血管,抑制交感神經和心肌收縮力,從而增強了降壓藥的效果,可能導致低血壓,或低血壓休克。這類降壓藥有:利血平,卡托普利,心痛定,硝苯地平。

5、解熱鎮痛葯+酒精=消化道出血

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對乙醯氨基酚、萘普生、雙氯芬酸、尼美舒利、羅非昔布、塞來昔布等NSAID類藥物本身就有刺激胃腸道黏膜的不良反應,服藥期間再加上大量飲酒的雙重刺激,可能引發消化道出血,潰瘍等癥狀

6、安眠藥+酒精=可能昏迷

安眠藥如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巴比妥類及水合氯醛等鎮靜催眠葯,本身具有一定的呼吸抑制,減慢心跳的作用。酒精進入人體可引起呼吸及循環中樞受到抑制,雙重作用的疊加之下使人反應遲鈍昏迷不醒,甚至呼吸減慢血壓下降,休克,呼吸停止而死亡。

7、抗癲癇葯+酒精=藥物失效長期飲酒可降低抗癲癇葯(如苯妥英鈉)的濃度和療效。如果在服藥的同時或過後不多時就飲酒,會使藥效迅速丟失,從而大大降低治療作用,導致對發作不易控制等。

8、抗過敏葯+酒精=呼吸困難昏迷苯海拉明(如強太敏)、氯苯那敏(如撲爾敏)、賽更啶等與酒同服,可引起嗜睡、精神恍惚、昏迷。因此,服用第二代抗組胺藥物期間應忌酒,否則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另外,駕駛車輛、從事高空作業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人都不宜服用。

溫馨提醒

由於藥物和酒精在體內完全被清除掉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在喝酒前後3天吃藥,或者停葯后7天內飲酒也可能會發生不良反應。

到醫院就診時,應主動和醫生溝通自己近期是否喝過酒,以保證處方的安全性。

在服藥前3天、服藥期間以及停葯后的7天內都不要飲酒,還要注意避開一些含有酒精成分的食品或藥物,如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氣水、含酒精飲料等。

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


一審專家:廣東省藥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陳傑

二審專家:廣東省藥學會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增城院區 劉春霞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葯盾公益】官方公眾號(PSMChina)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