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國內第一份 Model 3 提車試駕報告

本文作者 Ryan Woo ,是 42 號車庫特斯拉群里的一名住在加州的車友,曾在知乎寫過萬字長文分享 Model S 的使用體驗。

在 2016 年的 3 月 31 日,他預定了一輛 Model 3 ,滿足了第一批訂單、特斯拉老車主和身在加州等優先條件,在前兩天提到了 Model 3 。

感謝 Ryan 第一時間就分享了這麼精彩的提車報告!這份提車報告,也是目前第一份最詳盡的中文提車報告,有情懷,也有克制。

原文最早發佈於知乎( 知乎 ID:Ryan Woo ),42 號車庫已獲其授權轉載。

踩下 Model 3 電門那一刻才忽然意識到:剛買下的這輛車,我甚至都沒有試駕過。

在 2016 年的 3 月 31 日我做了一個不尋常決定,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我對汽車的看法。而在同一時間,有 20 萬人也做了跟我一模一樣的決定:我們都預定了 Tesla Model 3 ,為這輛象徵汽車未來的期貨打入了第一筆定金。

Advertisements

在這之後漫長的等待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於 Tesla 這個公司以及其創始人 Elon Musk 的了解,也促成了我提前買下 Model S ,同時也在知乎寫下了我的第一篇長篇回答:身為特斯拉車主是怎樣的體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317635/answer/112657515)

每次踏進 Model S 的車門,踩下電門的那一瞬,那種暢快的加速感依然讓我流連忘返,在高速上,打開自動輔助駕駛,長途旅行變得異常輕鬆,在 Model S 陪伴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多謝無處不在的 Supercharger 超級充電站,從高山到湖畔,從沙漠到森林,我的足跡幾乎走遍了整個美國西海岸。

Advertisements

而這期間,我預定的 Model 3 的消息也漸漸明朗起來,在 2017 年 7 月,Elon 告知第一批 30 輛 Model 3 開始遞交給已經下訂單的員工,而作為 Tesla 老客戶,我的訂單被放在第二梯隊,當時登錄預定頁面,顯示的預計交車時間是 2017 年 11 月- 2018 年 1 月之間。

雖然隨後又傳來了各種 Model 3 延期,製造速度低於預期等負面消息,但是加州路上行駛的 Model 3 是越來越多了。而時間也轉眼到了 12 月,眼看就要進入預期交付時間的後半段,我突然收到了 Tesla Model 3 配置郵件,托老用戶兼 Tesla 工廠就近客戶的福,我的 Model 3 訂單漫長的等待終於到頭。

接下來就是選擇配置,支付押金,以及處理過戶,記錄,貸款等等事項。

如果希望第一時間拿到 Model 3 ,那麼必須選配長程電池和尊貴升級套件。

最終我的配置如下:

  • 長程電池 ($9000)

  • 尊貴升級套件 ($5000)

  • 自動輔助駕駛 ($5000)

  • 19寸運動輪胎 ($1500)

  • 珍珠白 ($1000)

不過由於能享受加州政府和聯邦政府退稅,總價上面可以再省下 $10000 。

提交了訂單,辦完各種手續后便是第二次等待,雖然預期的提車時間是 4 周,但是僅僅只過了兩周多,我便接到了 Tesla 客服的電話,說可以去提車了,看來 Elon 說的已經解決了 Model 3 量產的最大頑疾,果然沒有食言。

在一個晴朗的周六,我來到了 Tesla 新建的交付中心,終於看到靜靜的停在那裡等待我的 Model 3 。

如果說 Model S 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風馳電掣,那麼 Model 3 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小家碧玉:柔和的線條,伴隨著碩大的全景天窗,緊緻的溜背。腦里閃過的第一印象就是 Unibody Macbook Pro ,有那種整塊金屬切削出來的渾然天成。

沒有了汽油車常見的進氣柵格,車頭與頂蓋融為一體。

其實 Model 3 的背部更像是 Model X 的溜背設計,但是後輪兩側高聳的肌肉線條又充滿了 Model S 的痕迹。

在曾經測試樣車上被吐槽的後備箱入口太小,實際拿到量產版並不是什麼問題。另外這個角度可以看見全景玻璃那迷人的弧線。

在後備箱下面同樣有第二層隔間,可以放置更多的物品。

至於 Tesla 特色的前背箱,竟然出乎我意料的"大"。

至少放下一個 22 寸登機箱是綽綽有餘的。

作為對比 Model S 的前備箱只能豎著放。

所以 Model 3 的前備箱並不是一個擺設。此外 Model 3 的前備箱還有個小細節:邊上可以打開一個掛扣,方便防止手提袋。

打開駕駛艙門,Tesla 的感覺還在,北歐式的極簡內部設計,在 Model 3 上面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你的面前就是方向盤,控制台。

Model 3 全新的方向盤,上面有兩個四向滾輪,可惜根據我的實際體驗,這個滾輪在不同界面和功能設置中利用率並不高。

細看這個前面板的材質,第一層是仿皮材質,然後是一層金屬,下一層是沒有加工過的木材,最後一層是金屬,在塑料和木料之間就是空調出風口,這種木料摸上去有明顯的紋路,非常柔和,色澤和周邊灰色搭配並不突兀。

艙門終於集成了杯套,開門拉環變成了電動按鈕。

Model 3 車裡大量使用了一種我沒有見過的仿皮的材質,初看很像塑料,但是手指按壓上去有明顯的彈性,細看有仿皮紋理。

接著使用了類似 Alcantara 的植絨,這個和 Model S 一樣,把手部分使用了類皮材質。

儲物格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

  • 默認 lightning + USB-C 雙充電線;

  • 打開下面的擋板有第一層儲物格;

  • 在扶手部分也可以打開,內部隱藏有點煙器充電插座,方便額外的 12V 充電。

如果說 Model S 更像是一台跑車為原型的家用轎車,那麼 Model 3 就是不折不扣的家用車,包括後部提供的衣架掛扣,兩種不同規格的小孩座椅扣鎖,以及補妝鏡終於加上了燈光。

這次前大燈也使用了完整的模組。

19 寸運動輪胎,其實默認的 18 寸 Aero 也還是不錯。

充電介面。

此外這次 Model 3 使用了 RFID 卡代替實體車鑰匙,其實除了這張卡片外,手機也可以作為完整的車匙使用,後面會詳解。

上面是作為開箱部分,經過幾天的駕駛,來一點初步歸納吧。

滿意的部分:

1. 工藝

內飾部分對比 Model S 有很大的進步,外部接縫,內飾的搭配,全景天窗對比之前的 Model S 都有提高,在質量提升的前提下,降低了整車售價,這尤其顯得可貴。

2. 細節

整車非常重視家庭環境,從諸多的儲物格到衣物掛扣,梳妝鏡燈等等你在家庭車上面常見的小細節都一一滿足,當初 Model S 可以說很不重視這些細節,看到 Model 3 補齊了這些應該有的東西,相信能滿足絕大部分目標客戶。

3. Model 3 極端的省電

我使用 TeslaFi 記錄路徑和能耗數據,一段同樣的路程,70% 高速 + 30% 城市,這是 Model S 的能耗:

平均每一公里消耗 203 Wh 電池。

這是 Model 3 的能耗:

平均每一公里僅僅消耗 131 Wh 電池。

可見在電池消耗上,Model 3 大大低於 Model S,所以即便是 75 kwh 電池容量,跑出超過 500km 的續航並不是難事。

4. 觸屏響應

這次 Model 3 使用了 Intel CPU ,最直觀的變化就是觸摸屏響應非常迅速,地圖縮放,功能切換,手勢控制等遠超 使用 Tegra 2 晶元的 Model S 。

簡單比喻就好比同時刷了 iOS 11 的 iPhone X 和 iPhone 6 的區別。

5. 加速性能

對比我之前的 Model S 5.6 秒加速來說,Model 3 進一步達到了 4.8 秒水準,實際體驗推背感很接近,對於追求起步加速,超車來說綽綽有餘了。

6. 空間

駕駛空間非常充裕,對於開慣了 Model S 的我來說,縱向增加了不少頭部空間,前玻璃更高,視線更佳,橫向稍微有些縮減,乘坐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完全沒有普通緊湊車那種局促感。後排空間非常充足,座椅的傾斜角度終於像家庭車靠齊,不再有 Model S 那種坐躺椅的感覺,這些都是家庭車的必備條件。

7. 更輕,更靈活

開慣了 Model S 切換到 Model 3 ,最直觀的體會就是轉彎半徑小了很多,停車空間要求更低,也很符合這個體積定位。

8. 藍牙,音響

本來對藍牙的需求主要是聽音樂,但是偶爾接到幾次電話,發現通話語音異常的清晰,完爆 Model S 以及我用過的車載藍牙系統,不知道是因為尊貴套件升級了音響,還是 Model 3 本來就在這方面有所優化。

感覺一般的部分:

1. 增強自動輔助駕駛

雖然使用了號稱 40 倍性能的 Nvidia Drive PX 2 ,但是實際的自動輔助駕駛體驗甚至還不如 Mobileye 方案,這部分我會在後期專門討論。

對於 Tesla 自動駕駛的前世今生歡迎參考:Ryan Woo:Tesla 自動駕駛的前世今生(https://zhuanlan.zhihu.com/p/22413629)

2. 藍牙手機鑰匙、RFID 鑰匙

Model 3 一方面把所有控制幾乎都搬到了觸摸屏,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備受好評的擬物車鑰匙藍牙控制的車鑰匙雖然用起來不錯,但是沒法像過去一樣使用鑰匙直接 Summon ,或者打開前備箱,這些功能雖然在 App 裡面有提供,但是一旦遇到沒有網路的時候,你就只能先打開車門,再去車裡控制。

3. 多向滾輪

這部分完全可以通過軟體升級來提供更多的調節功能,目前能用到的時候並不多,左滾輪除了調整音量和前進後退歌曲並沒啥用途,而右滾輪更慘,除了可以激活語音控制,能用到的寥寥,希望以後軟體更新可以豐富這個除觸摸屏外唯一的控制介面。

4. 軟體 bug ,功能缺失

目前 Model 3的軟體部分並沒有完全實現類似 Model S 的全部功能,例如旅途功耗記錄,省電模式,Chill 模式等,甚至連 WiFi ,後部座椅加熱等功能都沒有激活。

5. 駕駛體驗中庸

不同於 Model S 那個碩大的助力方向盤,Model 3 的方向盤有點過小,而且助力很小,需要更大的力氣才能轉動方向盤。開 Model S 時一直非常沉迷那厚重的轉向感,就像一個靈敏的胖子。

而 Model 3 更像是一輛普通中級車,轉急彎時那種飄飄然的感覺又回來了,少了 Model S 那種獨有的夯實。我很難說這是因為使用時間不夠長,對 Model 3 還欠缺磨合,還是因為我太習慣 Model S ,對 Model 3 的駕駛感有種天生的排斥,這部分我會留待后話。

不滿意的部分:

1. 中控屏幕信息顯示

犧牲掉駕駛部分的屏幕,把所有控制全部集中在中控,是我最大的不適應。

如果是 Tesla 老司機,應該知道Model S 駕駛儀錶盤是如何的完美。

正中間是你的車,周邊是感知的其他汽車,下面是道路,你可以非常方便直觀的看到所處狀態,周圍有無障礙,旁邊的車況如何。

而 Model 3 簡化到了極致。

不僅信息大量減少,你還得轉頭去看屏幕。

這樣的界面同樣干擾了 GPS 導航信息獲取,當你駕駛時,GPS 大地圖在屏幕右部,而最關鍵的路徑提示卻被移到了最右邊,不轉頭去看根本看不見。

2. 自動輔助駕駛與檔位切換撥桿融為一體

作為 Tesla 老用戶,想必都知道自動輔助駕駛在 S 和 X 上是通過獨立的撥桿來實現,往上往下可以單獨增加或者減少當前的速度,而在 Model 3 上面,定速巡航和換擋都用一個撥桿實現,但是如果要增減速度,必須通過觸摸屏指點,這非常不方便,而且危險。

其實 Tesla 僅僅只需要簡單固件更新一下駕駛盤的多向滾輪就能實現類似的控制,但是目前來說,並沒有很好的優化定速巡航和自動輔助駕駛的人機交互。

3. 倒車攝像頭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成本原因,Model 3 這個攝像頭質量非常的差,在體驗過 Model S、X 的清晰的倒車攝像頭再來看 Model 3 ,有種回到遠古時代的感覺,雖然傳輸的畫面很大,但是清晰度非常差,邊緣鋸齒很多,視角嚴重變形,幾乎接近魚眼,夜晚噪點密布。

很難理解一個區區攝像頭能佔多大物料成本,如果因為價格的問題而換來如此素質,這絕對是開倒車。

總結

其實上面提到的很多問題,大部分都可以通過 OTA 軟體更新逐一解決,但是考慮到 Model 3 已經進入大規模量產軌道,留給 Tesla 完善的時間不多了,對比第一批拿到 Model 3 幾乎都是 Tesla 的員工與老用戶,普通用戶對 Model 3 可能就沒有那麼多耐心。

此外 Tesla 的幾大支柱:

電動,超級充電站, OTA 升級,自動輔助駕駛乃至全自動駕駛

Model 3 的電動駕駛體驗比較優秀,但是確實是失去了一部分 Model S 那種獨特的魅力。

超級充電站的鋪設還在穩步進行中,至少從目前看來覆蓋長途旅行是比較不錯,但是傳說中的充電功率升級和自動化依然還有段距離。

從 2016 年 11 月換裝增強自動輔助駕駛到如今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是實際體驗著實對不起這個「增強」的名義,車上 8 個攝像頭,只激活了一半,而且全自動駕駛還遙遙無期,也許最初 Elon 真的是以為在 2018 年就能實現全自動駕駛,所以上面抱怨的關於 UI ,單一中控屏幕的問題都可以被全自動駕駛一筆帶過。

可惜現實不是想象,也不是個人扭曲力場可以改變。在邁向全自動駕駛的道路上,我們依然還得依靠我們的雙手或者自動輔助駕駛,那麼請優化好這部分 UI 和交互。

綜上所述,Model 3 是否應許了 Elon Musk 當初的承諾?

我覺得大部分是滿足了:一輛只有 Model S 一半價格的電動車,面向廣大普通用戶,它確確實實做到了,而且如期量產了,想必經歷過 Model X 難產的車友一定心有餘悸。

我們拋開尊貴升級套件,自動輔助駕駛等等額外功能,這依然是一輛擁有 350 公里足額里程的加速 5 秒的電動車。

Model 3 設計確實過於前衛,但是並沒有任何決定性的敗筆, 反而讓我看到更多的潛力:如果未來兩年內真的實現了 Tesla 承諾的全自動駕駛,那麼再加上$10000的軟體解鎖,你就立即擁有了一輛全自動電動車,這個承諾確實是獨此一家。

讓我們再回到這篇文章的第一句話:

踩下 Model 3 電門那一刻才忽然意識到:剛買下的這輛車,我甚至都沒有試駕過。

這世界上也就 Elon Musk 能讓我安心放下這筆錢,去買一輛我甚至都沒有試駕過的車。


微博、微信搜索 42號車庫,關注我們。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