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中產階級的焦慮

中國的中產階級每隔幾個月都會爆發一場集體焦慮,這一次打垮他們心理防線的是一場冬日的流感。

這兩天,一篇題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一個生活在北京的中年男子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岳父從一場感冒到肺部感染、從門診到加護病房,短短29天里與家人陰陽兩隔的全過程。

文章教科書般地記錄了一個病人和其家屬與醫療系統的互動。這包括奔波求醫、輾轉買葯;為了床位托關係轉院、到黑市求血;病人入住加護病房后,家屬面對要不要使用天價人工肺時的猶豫,以及每天2萬元(人民幣,4169新元)的醫療費如何能讓一個家庭的資產歸零。這段看似概率極小但又格外真實的經歷,所投射出來的焦灼、疲累和無力感格外讓人唏噓。

這篇文章剛開始流傳開來時,並非沒有炒作營銷的質疑聲,特別是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品牌名稱,讓一些人認定文章有宣傳軟文的嫌疑。不過幾天下來,這個北京中年男子的遭遇引起了更多網民的集體共鳴,在網路和社交媒體平台引發排山倒海的轉發和討論,短短兩三天時間,創下10萬多的閱讀量。

從文章的描述來看,作者和妻子在北京有房有車,在小有規模的公司任職,平日里做各種理財、股票投資,結交國內外朋友,有一定的人脈圈子可以動用,老人小孩在家中共享天倫,是典型的中產家庭。有分析因此指出,這場悲劇「讓人聯想到有適當資源、但又難比權貴的中產家庭」,「為天降變故竭力奔走的中產提供了樣本」。

的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男子之所以引發大範圍的共鳴,不僅是因為「流感猛於虎」的命題在這個流感肆虐的冬季具有現實意義。更重要的是,文章把一個看似光鮮的群體所面對的生活的艱難,赤裸裸地擺在讀者面前,擊中了中國當下社會許多中產階級的痛點。這讓很多人不知不覺代入其中,為自己隨時可能成為下一個「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或是「流感下的上海中年」感到極度不安。

由一篇社交媒體文章引發一輪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幾乎每幾個月就要上演一次。去年7月,一篇名為《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刷屏,大城市房價高、工作壓力大的現狀擊中了中產階級的軟肋。

去年9月,一篇描寫上海「幼升小」殘酷競爭的《牛蛙之殤》又引爆輿論,凸顯了中產階層家庭要繼續實現階層躍進,確保下一代不會輸在起跑線上的艱難。

有學者認為,中國中產階級的焦慮包含兩種,一個是想要繼續往上爬的焦慮,一個是害怕往下掉。這個群體中很大一部人早年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大城市中有了一席之地,很多人也是社會流動性存在向上發展空間的受益者。然而,站在他們今天的位置,面對房價高漲、下一代教育資源緊張、醫療費用高昂等現實問題,中產階級看到的不是繼續向上攀升的空間,而是一不小心就會往下掉的殘酷現實。

當然有一些批評者認為,頻頻在社交媒體上刷屏的中產焦慮,很大一部分是自媒體和營銷號渲染的產物,然而這類現象級的社交媒體文章有能力帶來普世性感染力,也恰好說明了焦慮正成為這個時代中產階級的一種普遍情緒。

儘管這種情緒的釋放從目前看來依然停留在互聯網,但這種定期爆發的集體焦慮必然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