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寶寶的「聽覺敏感期」,正確提高寶寶的聽覺和語言能力

聽,是孩子從外界獲取信息,進而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聽覺與視覺、味覺、觸覺等系統緊密配合,為孩子的大腦提供所需的信息。關注孩子的聽覺敏感期、培養孩子的聽覺能力對其語言能力和認知外部環境的能力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其實,不但但剛出生的嬰兒有聽覺,未出生的胎兒也能夠感受到聲音。寶寶在母體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聲音的強弱,還能感受到音調的高低,而且偏愛輕柔的音樂。

因此,許多胎教專家都會提倡給胎兒聽輕柔的古典音樂。胎兒在母親體內不但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還習慣聽媽媽的心跳,所以,新生兒在出生后不明緣由地哭泣時,許多有經驗的媽媽會把孩子抱起來,讓他貼在自己左側靠近心臟的部位。孩子聽到媽媽的心跳,就似乎又回到了在媽媽體內的時光,他很快就會安靜下來,停止哭泣。

嬰兒之所以愛啼哭,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離開母體后,進入了一個對於他來說全新的聽覺環境。新環境帶來的陌生感會使嬰兒內心產生一種不安的情緒,啼哭是他釋放這種不安情緒的方式。當他逐漸熟悉了外界的環境,。他的情緒便逐漸穩定下來。

隨著嬰兒身體的發育,他的聽力也逐漸發展。剛出生的嬰兒聽力比較弱,只能對50~60分貝的聲音刺激作出反應。

​一個月內的嬰兒如果突然聽到聲音,眼睛會睜開,並且開始哭泣。

兩個月大的嬰兒如果被某些聲音吵醒,眼睛會自然睜開;如果他被較大的聲音吵醒,受到了驚嚇就會開始哭泣。

三四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辨別聲音,聽到父母的吵架聲他就會感到不安;聽到優美的音樂聲他就會很高興。

五六個月大的嬰兒頭頸和眼珠的轉動更加靈活了,他會扭過頭去主動尋找聲音的來源,比如我們和他講話,他就會把頭轉過來看著我們。

七八個月大的嬰兒對聲音的反應更加明顯,偶爾還會根據他聽到的人聲模仿發音。

在九個月以後,嬰兒就已經能夠區分聲音是否有意義了,比如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就會知道是在叫他。

到了十一個月大的時候,嬰兒聽到快樂的聲音就會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

在十二個月以後,嬰兒就能配合聲音的節奏做動作了。

十八個月之後,嬰兒就能夠區分物件的聲音了,比如電話聲、水壺聲門鈴聲,等等。

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具備聽覺記憶能力,也就是可以和人對話了。

隨著孩子聽力的不斷發展,他的語言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三四歲的孩子辭彙量迅速增加,這與他平時多聽他人說話是密不可分的。


​在了解了孩子聽覺的發展歷程后,我們可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把握孩子的聽力敏感期,對其進行相應的引導和教育。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聽力就發育得很好了,他喜歡傾聽周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悅耳的聲音更能引起他的興趣。一旦周圍沒有了聲音,他就會自哭聲。而在周圍環境中有聲音的時候,他就不會哭泣,而是安靜地傾聽。不少細心的父母還發現,孩子在聽到鬧鐘里的音樂和電視里的歌聲時也會停止哭鬧。

如此看來,孩子確實喜歡待在有聲音的環境中,而悅耳的聲音更是能夠讓他情緒穩定。面對如此「愛聽」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創造溫馨的有聲環境

孩子如此喜歡待在有聲音的環境中,我們不妨為他創造溫馨的有聲環境。比如,我們可以在家中播放輕柔的音樂或者朗誦經典詩詞的聲音。這樣平和而優美的聲音能夠幫助孩子穩定情緒,並滿足他「愛聽」的願望。

值得注意的是,播放音樂的聲音不宜過大,剛好能聽到就可以,在選擇音樂的時候,也要注意選擇優美而歡快的音樂。

不必擔心孩子在有聲音的環境中會睡不著,他習慣了有聲環境,情緒反而更容易穩定,睡起來也就更容易了。

給孩子買一些有聲的玩具

我們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有聲玩具,比如音樂盒、撥浪鼓、搖鈴等。在我們給孩子玩具之前,可以先讓玩具在孩子面前發出聲響。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孩子了解這是個可以發聲的玩具,另一方面還可以給孩子做個示範,教給他怎樣玩。

當他拿到玩具后就會自己玩耍,從而刺激自己的聽覺。為孩子搖動有聲的玩具有的孩子年齡較小,不太會玩玩具。那我們可以拿著玩具在孩子面前慢慢搖動。孩子聽到聲音后,視線就會隨著玩具移動。這時,我們要慢一點,配合孩子視線的移動。

這樣的遊戲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聽力,還能促進孩子的視覺發展。當他對某種玩具失去興趣的時候,我們可以再換一種帶聲響的玩具。


​在孩子的耳邊「發聲」

我們可以在孩子耳邊喊他的名字,一邊慢慢遠離他,然後再重複相同的動作。這日時,孩子的眼神也會隨著我們的臉和聲音移動。我們也可以學一些動物的叫聲或者輕輕拍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此時,孩子會尋找聲音的來源,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反應能力。注意聲音一定要輕柔無論是給孩子有聲的玩具,還是我們做出聲響吸引孩子,都要特別注意:聲音一定要輕柔、動聽、悅耳。

如果發出的聲音比較刺耳、恐怖,孩子會感到厭惡。再就是,雖然我們要用聲音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也要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對這種聲音感興趣。如果孩子表現出對某種聲音的不耐煩,甚至是哭鬧,我們就要停止這種聲音。

一位媽媽帶著3歲的女兒去公園,途中看到草地里青青的小草。媽媽指著小草對女兒說:「這是草。」她說話的語氣就像任何感情色彩,女兒看到小草也沒有表現出特別興奮的樣子看到女兒漠不關心的表情,媽媽蹲下來並換了一種腔調,她指用「媽媽腔」說:「寶貝,這是小草,綠綠的小草。你瞧!小草的顏色多美呀!」聽到媽媽這樣說,女兒也蹲下來仔細觀察小草,她還用手去觸摸小草,似乎對小草很感興趣。

孩子都喜歡媽媽用「媽媽腔」和他們說話,不僅幼兒如此,嬰兒也會對媽媽腔」有所偏愛。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媽媽腔」呢?科學家研究發現,這是因為「媽媽腔」和孩子大腦接收信息的能力比較吻合,這樣說話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

有的父母卻有這樣一種擔心,這種說話會使孩子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有這樣的顧慮,「媽媽腔」和幼稚的兒童語言是有本質區別的。兒童在剛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會把「是的」說成「系的」,我們不要跟孩子說類似於「吃飯飯」、「喝水水」、「看車車」等兒語,而要用「媽媽腔」跟孩子說「正確」的話。

那麼,我們該如何使用「媽媽腔」和孩子說話呢?首先,和孩子說話要發音清晰、咬字清楚。無論我們平時用普通話還是方言和孩子交流,都要注意發音要清晰,盡量做到「字正腔圓」,這樣孩子才能更容易辨識和模仿我們的語言。其次,和孩子說話要注意將語速放慢。雖說孩子的大腦有著無窮的潛力,但他尚在發育階段,和成人相比他的「接收」和「輸出」系統要略微慢幾拍。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聽懂和模仿我們的語言,我們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將語速放慢、再放慢一點兒。

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將語速調到孩子想聽又能夠聽懂的程度,只有這樣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才是真正有效的。再次,和孩子交流要適度重複。學會使用「媽媽腔」就要善於在講話時有技巧、有耐心地適度重複。也許我們說一遍,孩子還不太明白,但是我們適度地重複一下,孩子也許就明白了某句話的含義。最後,和孩子說話要語句簡短、內容具體。太長的句子是說給成人聽的,孩子還不具備區分中心語、狀語、定語的能力。所以要讓孩子理解我們說的話,就要盡量把句子說得簡短些。雖然句子簡短,但內容要具體。


​比如,我們想問孩子在幼兒園吃得什麼,可以問:「中午在幼兒園吃的果我們只間:「你今天吃的什麼?米飯還是饅頭?」如他分不清我們問的是哪頓飯這個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就有點抽象么飯,還是吃的什麼菜。因此,我們要注意用更具體的方式來和孩子交流。

「媽媽腔」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和孩子交流,雖然叫做」媽媽腔」,但這種說話方式並不是媽媽的專利。爸爸、爺爺、奶奶都可以說」媽媽腔」,只要掌握了「媽媽腔」的語言特點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媽媽腔」也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來說,孩子6歲后聽覺敏感期和語言敏感期都過了,他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我們就不需要再用「媽媽腔」和孩子交流了,直接跟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即可。

[⛳敬請關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