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很重要,練好才能進太極拳殿堂!

太極拳氣勢是一次陰與陽的轉換過程,同時也是打通身體任督二脈的一個過程。氣勢是太極拳的入門因此需要漸修頓悟,掌握其訣竅,再由此切入,即可進入太極拳殿堂。

氣勢是如何產生的?

做到「八面支撐」,就產生氣勢。太極拳之拳架包含了各種內功在內,尤其要按要領練習,深刻體會其中奧妙,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練出。

八面支撐其實都是要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如軀幹上下的對向拔長:頭頂項豎,松腰沉氣。

學習太極拳要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周身協調一致,做到節節貫穿,這樣才能產生太極拳的氣勢。

軀幹前後的對向撐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撐長拔伸,肩沉肘墜,胯開膝屈。

Advertisements

在意識調控下,逐漸產生傳統上稱謂掤勁的太極勁,從而達到技擊健身等目的。在太極拳實戰中,運用氣勢能發揮很強的力量,並拿住對方,使對方失去作戰能力。頂頭懸、尾閭收是上下爭力,前推之力必有后撐是前後爭力,定勢的三尖對正,前落之腳必須與後足蹬力同時到點。

內三合要內不動外不發,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對相照、同松同緊等。

頂頭懸、尾閭收,即頭部百會穴上領和尾閭骨向里回收上下對拉,身軀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穩定,使人有安定舒適的感覺。頂頭懸起,兩臂繃開,自有支撐八面的風度。

上下一條線,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對正,上身則無傾斜之弊,進而肩井穴與湧泉穴對準,從頭到足形成垂直之勢,猶如旗豎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擻,要有頂天人地的意念。

Advertisements

通過頂天入地,上下對拉,向前之力必有后撐,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鍛煉,渾元之氣必生,氣貫全身而達八面支撐。

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其實質是四肢的根節、中節、梢節三大關節左右交叉相合,肩與胯合,即上肢根節與下肢根節左右交叉相合;肘與膝合,是上肢中節與下肢中節左右交叉相合;手與腳合,是上肢梢節與下肢梢節左右相合。

外三合不在外形,全憑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這就進入了內三合的境界,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內三合而達到的。外三合、內三合,統稱六合,即上下、前後、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

氣勢練習要領:

一、正身

第一步

兩臂緩慢向前輕輕抬起至高與肩平,手心向下,十指微曲,要輕靈無滯,兩臂平舉的速度確定整套太極拳的速度。做兩臂平舉時,先要意識到怎樣舉,然後再徐徐舉起,兩臂前舉時兩肘不可挺直,須有下墜之意。即使是已經練得很熟練,也要這樣做。否則,內外動作容易散亂。

第二步

兩臂與肩平后,由吸氣轉為呼氣,雙手下按掌心吐力。隨手下按至跨前(或跨側)掌心向下,同時屈膝下蹲,確定整套拳的高低程度。雙手下按時要用意識沉肩墜肘,使膝肘相對,兩肩不得聳起、緊張或用力。必須鬆開下沉。十指隨呼吸而張縮。下按到極點時,要呼出全部空氣,十指伸張。沉肩墜肘,兩臂前舉及兩掌下按時均須沉肩墜肘。兩肘下沉帶動兩掌下按時,要以肘尖帶動手掌,在兩掌已按到兩胯前,仍然要求墜肘。(這時的墜肘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兩肘微曲,使小臂微彎,這樣肘尖突出,仍然可以達到「墜肘」的要求。要做到坐腕。所謂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注意不要用力翹起,要自然才能把勁貫至掌根,手指也有微脹的感覺。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從兩臂上舉到兩掌下按其間不可停斷,要均勻圓活,綿綿不斷,在兩臂舉至肩平時即下落,不可停頓,要做到「似停非停」。

二、收心

拋開所有煩惱,放下一切雜念,一物無所住,一念無所思,心中展現出穆穆皇皇渾然一片大混沌無極景象。

三、調氣

先說任督二脈的運動:丹田呼吸,細勻深長,在意念的導引下,氣血沿任督二脈循環運行,俗稱「小周天」。會陰收縮,過長強穴,順任脈上升至百匯沿面門,過鼻樑至人中,然後通過口腔中的齦交,下降至丹田再至會陰。再說十二經脈的運動:也可以沿足陰三經和足三陽經與任督兩脈組成「大周天」運行。在作下一動作之前,合目息氣。

太極拳的「氣勢」,其實就是太極拳的勁路。這種勁路,是一種趨勢。這種趨勢,來源於自身整勁所形成的慣性力。太極拳雄渾飽滿的氣勢來源於力的慣性,正是因為具有了這種整勁所產生的慣性,才形成了太極拳氣勢磅礴、無堅不摧的氣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