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真相!

【若對戰爭過程不感興趣者,可直接拉到下方看本文分析】

在此之前,需要簡單的梳理一下長平之戰的經過。

公元前262年,秦國和趙國幹起來了,原因是因為一塊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區——上黨,就是現在的山西省長治市,東部是太行山脈,與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脈與臨汾交界;北面為五雲山、八賦嶺等山地與晉中接壤。南面是丹朱嶺和金泉山與晉城毗鄰。上黨地區地高勢險,自古為戰略要地。秦國得到了這塊地方,就可以北攻趙國,趙國得到了這塊地方,就對秦國形成了戰略威懾。所以,圍繞著這塊土地,秦趙兩國必有一戰。這一天,終於就要來臨了。

前260年農曆四月,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軍數戰不利,趙國的主將廉頗決定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壁不出頗為不滿,又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Advertisements

農曆七月,趙括統率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趙括到任后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秦昭王便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敗退,趙括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用兩年時間加固的營壘。

【白起的戰略部署】——白起命令一支兩萬五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再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只好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Advertisements

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趙括親帥精銳部隊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四十萬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現在進入分析過程!

《史記》記載趙軍被屠殺了40萬降卒。我們對這個人數進一步分析。在這場戰爭之後,秦軍也損傷慘重,用白起的話來說,就是損失了一半兵力。原話是: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如果趙軍有45萬士兵的話,那麼,秦軍與趙軍作戰部隊數量應當對等,也是45—50萬左右,秦軍死者過半,差不多死傷20多萬。

那麼問題來了,秦軍死傷20多萬,趙軍卻只死了5萬,趙軍有40萬投降,作戰部隊有45萬。結果就是秦軍被殺傷了20萬,趙軍只有5萬被殺,40萬是戰敗投降。可能嗎?英勇善戰的秦軍被趙軍斬殺20萬,那麼,勝利的應該是趙軍才對啊。

所以有學者認為,趙軍應當被斬殺的士兵數量與秦軍對等。起碼也有25萬左右被殺。而投降的趙軍數量不到20萬。所以《史記》所記原本是「十四萬」,後來傳抄刊刻時被訛寫成四十萬類似的記載有武王伐紂,紂王竟然在朝歌集結起一支70萬的大軍與周武王作戰。怎麼可能呢?唐朝長安城人口都不到百萬,商朝國都怎麼可能會有70萬的大軍,用常理推測,應為「十七萬」誤寫。

我們順著這條思路用常理推斷一下看是否符合常理。如果秦趙作戰部隊分別為45萬左右,那麼,為軍隊輸送糧草的後勤部隊起碼得有三倍以上,即150萬左右。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總人口為2000萬,四十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人口出入應當不會太大。趙國七雄總人口2000萬左右,趙國作為中等國家,人口大約300萬。怎麼可能派出一支45萬的作戰部隊和150的後勤部隊呢?而且,學者考證,長平之戰持續時間為兩年多。所以,從當時的人口數量來分析,這是有問題的,不符合基本常識的。

而且,趙軍被圍困之後,還在固守待援,這說明,趙國還有多餘的兵力。而長平之戰之後,趙軍竟然在被坑殺40萬降卒之後取得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和與信陵君率領的合縱部隊對秦作戰的勝利。從這些側面來看,趙國還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而45萬士兵,可以說是趙國的舉國軍事力量了。可是在不到20年之後,趙國軍隊在李牧的率領下一舉消滅了匈奴十萬軍隊。《史記》記載,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十年之內,嚇的匈奴不敢再招惹趙國邊境。

所以,我認為,長平之戰趙國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降卒讓秦人坑殺活埋。

而且從戰爭過程來看,白起用兩萬五千人就堵住了趙國軍隊的後路,又派五千騎兵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如果是一直45萬人的部隊,僅靠五千人是萬萬不能分隔開的,這五千人進去只能被趙國的鐵騎踏的屍骨無存。

綜上所述,進行我的個人分析——

趙國被斬殺了5萬士兵,秦國受損程度相當,也是5萬左右。畢竟,趙國的鐵騎殺傷力也很強,秦國的重裝步兵也不是吃乾飯的。而秦國兵力受損為一半。那麼,秦國真正的參戰部隊為10萬士兵左右。同樣的,趙國的參戰部隊也是10萬左右。而所謂的45萬士兵,其實有35萬為後勤運輸部隊。運輸部隊在運送糧草過程中既要自己吃還要養活士兵,差不多為3個後勤養活一個士兵。10萬參戰部隊,35萬運糧部隊,比較符合常理。就像淮海戰役一樣,共軍參戰部隊60萬,歷時兩個月,就動用了幾百萬山東父老鄉親用小推車運糧。近代尚且如此,可見,古代糧草運輸耗資巨大。如果真有一支45萬的參戰部隊,那趙國基本就是舉國進入戰時體制,得傾盡國力了。

實則,長平之戰也並沒有真的打垮趙國,在後來的戰國風雲變幻中,趙國竟然還打敗了三次秦軍。

那麼,為什麼長平之戰本來是一場中小規模的戰役,在《史記》中成了一場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大決戰呢,在此戰之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國。實則,秦國在此戰之後依然遭遇了不少敗績,信陵君兩次合縱大破秦軍,李牧兩次大敗秦軍。可見,山東六國也並非再無反抗之力了。

筆者分析,這是秦國自身的傑作,秦國故意誇大渲染長平之戰的戰果,以此來威懾恐嚇山東列國,試圖瓦解山東諸國抵抗決心的一種做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