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不一定都要吃抗生素的

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癥狀,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

另外,腹瀉還常伴有嘔吐、肚子疼等癥狀,但每個人會因為感染的病原體不同,而有不同的癥狀,治療方法也不一定相同。嚴重的腹瀉可以引起身體重度脫水,伴有高燒、全身酸痛、意識不清、昏迷和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從醫學上分,腹瀉有很多種類:滲透性、動力性、分泌性……對於普通人來說,拉肚子后的第一件事,要分清是感染型還是非感染型。非感染型腹瀉的常見病因一般是吃了生冷的東西導致胃腸動力障礙(有的人經過超市冰櫃時受到冷刺激也可能想拉肚子),或吃了不好消化的東西導致消化不良,且大便不成形。這類腹瀉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不吃不腹瀉,一吃就腹瀉;吃清淡的不腹瀉,吃刺激性的腹瀉。去醫院檢查血,血常規中白細胞沒有異常,大便常規中也找不到白細胞。

Advertisements

感染型腹瀉多為細菌感染、飲食不潔凈導致,痢疾、腸炎都屬於感染型腹瀉。這類腹瀉大便呈水樣便、黏液便或者果凍便,如果細菌損傷了腸道黏膜,還有可能便血。檢查血常規時,白細胞數量較多。

還有一類腹瀉需要額外注意,那就是潰瘍性結腸炎引起的腹瀉,雖然也會表現出黏液便,但潰瘍型腹瀉並不是感染型的,而是人體免疫改變造成的。這個需要檢查糞便,結腸鏡檢查、X線鋇劑造影等等。這病吃抗生素也好不了,如果是腸炎、痢疾疾病,吃黃連素等抗生素能起到消炎作用,但結腸炎吃抗生素不僅不治病,還可能越吃越糟糕。

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有好細菌和壞細菌之分,當人體內的壞細菌取得暫時性勝利,數量變得多於好細菌,人就會生病。一旦濫用抗生素,把身體里的細菌不分青紅皂白全都殺死,好細菌和壞細菌都沒了,必然導致體內系統紊亂而生病。隨著細菌耐葯的發展,抗菌素的選擇越來越重要,如果自行用藥,可能會造成病原耐葯甚至引起慢性腹瀉。

Advertisements

對於非感染型腹瀉來說,吃抗生素類藥物時間越長,腸道菌群失調就越嚴重,而絕大多數拉肚子都是非感染型的,不用吃抗生素,可以吃些蒙脫石散之類的藥物。

另外,腹瀉病人出現心慌心悸癥狀的比較多。很多老年人可能誤認為是冠心病發作,於是按照經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腹瀉伴有冠心病基礎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心肌缺血發作,但這種缺血更大程度是由於脫水導致的血容量不足所致,此時血壓勉強處於正常範圍,對於硝酸甘油之類的血管擴張劑極為敏感,使用后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低血壓,直接導致心臟供血不足、頭暈,甚至暈厥。

日常飲食,食用營養價值高而易於消化的食品且又不會刺激腸胃的食品。病期忌食魚和肉,且需要把食品加工成柔軟食物後方可食用。為了不刺激腸,腹瀉患者應避免食用含纖維多的蔬菜以及易在腸內發酵的大豆和栗子等。另外,也應避免食用過熱或過冷的飲料及水分多的水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