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方遍地開花,中國中醫情何以堪?

著名雜誌、國家級期刊《中草藥》,曾經提到:

島國目前佔據了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銷售份額,擁有200家左右的漢方藥廠,漢方製劑則多達2000多種。89%的島國醫生會開漢方葯處方,處方用漢方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


目前島國6萬家藥店中,經營漢方製劑的達80%以上,在藥局、葯妝店的顯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漢方葯,比如葛根湯,半夏瀉心湯,補中益氣湯等,平常人都可以接觸到,但是說明書上寫的作用有限。葯妝店裡的通便藥也多是調胃承氣湯,治腹痛的則多是當歸芍藥散,而減肥藥則是防風通聖。

這個在國內醫經學派還有學院派是要被鄙視的。

島國民眾也非常認可漢方葯,近80%的島國人認為,漢方醫藥治療慢性病十分有效,60%認為漢方葯能促進健康長壽。

Advertisements



國人一直自豪地認為,中藥是我們的國粹。看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感到尷尬、窘迫。

島國人曾說: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

知恥而後勇。只有詳細了解中藥在島國的發展,特別是,島國中藥的長處,再加以借鑒,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守護好中藥這個我們中國人的傳家寶。



其實,島國的漢方醫與中國中醫同根同源,歷史悠久。南北朝末期,中醫經朝鮮半島傳入島國,島國首次出現了中醫。

等到唐代,島國開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中醫藥,也被島國全盤吸收,並在後世發展成為具有島國特色的「漢方醫學」。

然而到了明治時期,西醫「理所應當」地取代了中醫。島國政府「封殺」中醫:師資格考試科目都是西醫內容,廢止漢方葯館,禁止漢方自由買賣,只有持有西醫執照的醫生才能開中藥。

Advertisements



直到到20世紀70年代后,情況發生了變化,中醫在島國實現復興,特別是漢方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只是,島國漢方醫學已經脫離了中醫醫經學派的路子,正在向藥理研究發展,有專病專方的趨勢。現在島國學術界對漢方的態度是,進行科學研究,用有效成分來解釋中藥漢方,證明其有用后應用臨床。

那是什麼使得島國漢方葯如何實現了逆襲的呢?

1、政府支持:

除了將漢方葯納入醫保體系,減輕患者採用漢方葯的藥費負擔外,島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漢方醫學教育,除了1972年批准綜合大學醫學部、醫科大學、藥科大學、齒科大學可開設傳統醫學教育課程;還投資建立了一系列漢方醫藥研究機構。



2、注重創新:

島國漢方葯一改水煎火熬的傳統中藥服用方法,大多採取顆粒劑、膠囊劑、口服液等劑型。為最大限度保留藥效,藥物提取過程採取溫浸提取、減壓濃縮、噴霧乾燥、真空冷凍乾燥等技術和設備。



3、嚴控質量:

島國不僅專門出台了藥材種植規範,要求生產過程中盡量不用化肥和農藥,儘可能降低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對每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原材料的質量外;還頒布漢方葯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漢方葯都按這個標準生產。



4、道地藥材:

島國葯企企在我國各地建立了70多個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藥材種植基地,嚴把原材料的質量關卡;數目遠超國內最多GAP基地的中藥企業——同仁堂。



5、重視傳承:

中醫重視中醫古籍的傳承。現在島國漢方醫籍的藏書量僅次於中國,還有20多家漢方醫籍出版和翻譯機構,每年出版漢方醫藥書籍多達100多種。



但是,中醫在島國的發展也並非盡善盡美。比如,島國對中醫存在「廢醫存葯」的情況,且並不是主流。

但這卻給我們最大的趕超機會。畢竟中醫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家寶。別人可以急功近利,占其一端,為己所用,而我們必須發揚光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