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前邊這段釋義很多,沒有太大歧義,我們跳過不說。

「強為之名曰大」,這裡的「名」字一定解釋清楚,他指的是性狀,引申為客體心目中的概念,以及對這個概念的闡述,而並非單純指我們如今所說「名字」。「名可名非常名」里的「名」,也是這樣三個意思。

然後,「曰」,是指比「名」更確切的表述,和後世里佛經翻譯用到的「即」字差不多。指表述,同時也指境界中剎那之間的化轉,它是兩個不同性質之間的,有序的、相續的關聯概念。

Advertisements

這裡的一堆「大」,把「大」作為整體,然後切分,可以得到三個不同的性質:

「逝」、「遠」、「反」。

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大」到了無邊無際,如果再「大」一點點,就出去了,然後出去的話,就適得其反。

這是一個「大而無外」的概念。其實「大而無外」和「小而無內」是一個概念,這種極限認知空談無益,必須親歷證實,否則都是「騙人」的,不是別人騙我們,是我們自己在騙自己。但是很多玄學的書籍,是有意無意的把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混談的,所以造成很多閱讀上的恍惚,實際上恍惚就對了,恍惚就是那個「門」

域中四大,有的寫國中四大:「道」、「天」、「地」、「王」。

這裡是「王」不是「人」,道德經各種版本里,王弼、河上公,包括從先秦時期考古挖出來的郭店版、帛書各個版本,統統寫的是「王」,只有唐朝傅奕的《老子注》改成了「人」。所以不存在「為了維護統治階級把人改成王」的可能。

Advertisements

這裡就要說到一個「王」和「人」的區別。

一種來說,古時有聖王一說,只有達到「聖王」的境界,才能領略「大」的含義,我們普通的人都是睜眼瞎,根本不會懂這些。

另一種說法,「王」本身不是單單指「天子」,在指代「天子」之前,它是有其根本意義的:普遍周全,也就是全民意志的綜合體。

我自己是這樣去理解的:「王」字加一點為「主」,「主」就是我們個體的根本,而「王」就是全體統一的根本。普通人說自己為自己做主,其實是個笑話,夢想是美好的,但目前來說,遠遠達不到那樣的境界。

總之,「王」,便是天地之間,或說天下,或說人世間,合於「道」的事物。它本身既是個體,又是集合體,因為它「大」,「大而無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時另外三「大」也是如此。道天地王,在某一種境界里,在特徵上是沒有差別的。這就是「王居其一焉」。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怎麼辦呢?接下來說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看有好多人喜歡標新立異的斷這個句子,沒必要的,古文有一個用法,叫「互文」,前邊的「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也是一樣的用法,說這一堆東西就是一個東西,只是之間有個次第相序而已。

「人」,現在不是「王」了,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凡「人」的時候,還做不到「大」,必須按照次第:

跟著地學習,跟著天學習,跟著道學習,實際上也都是跟著「自己本身」學習。

啥叫「自己本身」呢,就是本來面目呀,「含德之厚莫若赤子」,「聖人皆孩之」,「復歸嬰兒」。

像我,失了本來面目,都要向小孩子學習,他們就是我的老師


圖片來自於網路搜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