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科普

<<內經>>確立了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第一部針灸學專著

陳言提出"三因學說" 李時珍<<本草綱目>>

劉完素"寒涼派" 張從正"攻下派" 李杲(gǎo)"補土派" 朱震亨"養陰派"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①整體觀念 ②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 證,即癥候,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陰陽的基本含義: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及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①陰陽交感②陰陽對立③陰陽互根④陰陽消長⑤陰陽轉化

五行學說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2.火曰炎上3.土爰稼穡(se)4.金曰從革5.水曰潤下

藏象.藏,指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象,是指機體內部臟腑組織表現於外的各種徵象.

人體臟腑系統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主貯藏精氣 六腑主傳化谷水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

①心主血:指心氣能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和生成,以輸送營養物質於全身臟腑形體官竅

②心主脈:心氣能推動和調節心臟的搏動和脈管運行,使脈道通利,血流通暢運送營養物質於全身臟腑形成官竅.

2.心藏神 神(廣義)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心的生理特性 1.主通明2.心為陽藏而主陽氣3.心於夏氣相應

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氣②主一身之氣

2.主宣降 3.朝百脈 4.主治節 5.通調水道

脾的生理功能 1.主運化 2.主統血 3.主升清

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則健 2.脾喜燥惡濕 3脾與長夏相應

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①調暢氣機 ②維持血液運行和調節津液代謝 ③促進脾胃消化 ④調暢情志 ⑤促進調節生殖功能

2.主藏血

腎的生理功能 1.腎藏精(先天之精來源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脾胃)

2.主水和氣化 3.主納氣

腎的生理特性 1.腎為風藏之本 2.腎為水火之宅

3.腎惡燥 4.腎與冬氣相應

六腑

膽的生理功能與生理特性 1.貯藏和排泄膽汁 2.主決斷,調節情志

胃的生理功能與生理特性 1.主受納腐熟水谷 2.胃主通降 3.胃喜潤惡燥

小腸的生理功能與生理特性 1.主受盛與化物 2.泌別清濁 3.小腸主液

三焦又稱"孤府" 三焦:1.(上焦如霧)2.中焦(中焦如漚(ou)) 3.下焦(下焦如瀆)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氣的來源①先天精氣,藏於腎②自然界清氣,吸收於肺③水谷精氣,有賴脾胃

氣的生理功能1.推動作用2.溫煦作用3.防禦作用4.固攝作用5.氣化作用6.營養作用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氣的分類1.元氣2.宗氣3.營氣4.衛氣

血的生理功能1.濡養和滋潤全身 2.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血能養神)

氣於血的關係 1.氣為血之帥①氣能生血②氣能行血③氣能攝血

2.血為氣之母①血能載氣②血能養氣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繫臟腑肢節官竅、溝通人體上下內外的通路

六淫,即風、寒、署、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①外感性②季節性③地域性④相兼性⑤轉化性

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風邪 ①風為陽邪②風性善行而數變③風性主動④風為百病之長

2.寒邪 ①寒為陰邪②寒性凝滯③寒性收引

3.火(熱)邪 ①火熱為陽邪②火熱易擾心神③火熱易傷津耗氣

④火熱易生風動血⑤火邪易致瘡癰

4.濕邪 ①濕為陰邪②邪性重濁③濕性黏滯

5.暑邪 ①暑為陽邪②暑性升散③暑多挾濕

6.燥邪 ①燥性乾澀②燥易傷肺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集體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一般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憂則氣鬱、氣消 恐則氣下

邪正盛衰.正邪雙方鬥爭的結果不僅直接關係著疾病的發展變化,而且還決定著病證的虛實變化,並影響疾病的轉歸

陰陽失調 1.陰陽偏盛(陽性則熱,陰勝則寒)

2.陰陽偏衰(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3.陰陽互損 4.陰陽格拒 5.陰陽亡失

預防,是指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即"治未病"包括①未病先防②既病防變

防治原則 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調整陰陽4.三因制宜等

治病求本 1.正治與反治 ①正治:即逆其病證性質而治,又稱逆治

②反治:即順其病證性質表現的假象而治,又稱為"從治"

2.治標與治本①急則治其標②緩則治其本

三因制宜 1.因時制宜:根據不同時間節律變化和不同季節氣候變化

2.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

3.因人制宜:根據患者年齡、性別、體質、等特點來考慮用藥

摘自《中醫學理論基礎》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