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風雲: 秦滅趙之戰,趙王遷自毀長城殺李牧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30年滅了韓國后,第二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就派王翦為主將,分兵幾路向趙國發起全面進攻,趙王遷昏庸無能,聽信讒言,趙國最後的支柱倒塌,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下趙國都城邯鄲,俘虜了趙王遷。

戰爭的起因:

其實秦國第一個想滅的就是趙國,可是秦軍在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到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與趙軍交戰就沒討到便宜,還吃了敗仗,秦軍傷亡慘重。而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之所以,再次派王翦領兵全面進攻趙國,是因為趙國發生大地震和鬧飢荒。秦國認為戰機已到,於是決定立即出兵攻打趙國。

戰爭的過程:

趙國之所以沒有第一個被秦國滅國,可以說完全是一個人的功勞。從公元前236年開始,秦軍就沒在他手裡討到便宜。公元前236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是因為燕國竟然和趙國打起來了,秦國乘著趙國後方空虛,派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進攻趙國,剛開始秦軍很順利,趙國的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都被秦軍佔領了。

Advertisements

可是此後趙國堅守城池,不與秦軍交戰,雙方就這樣相持住了。一直到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消滅了趙軍10萬,還把趙將扈輒給殺了。秦軍乘勝進軍,揮師北進,沒成想在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被趙國大將李牧打的大敗而逃,王翦都被打的沒脾氣歇了兩年。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決定改變戰略,估計是想避開李牧,決定派部分秦軍去襲擾邯鄲城,然後自己率領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把趙軍攔腰斬斷,可惜了李牧早有防備,王翦只能無功而返。

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國乘著趙國天災鬧飢荒,再次派王翦為主將進攻趙國。這次王翦學聰明了,王翦繼續用上次的戰略,但是王翦先用「反間計」讓趙王遷懷疑李牧,秦國花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於是郭開在趙王遷面前詆毀李牧要造反,結果趙王遷真信了,用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大將,最後還把李牧給殺了。同樣的錯誤,趙國竟然犯了兩次,長平之戰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有這樣的趙王,硬生生的自斷臂膀、自毀長城呀,趙國不滅亡老天爺估計都看不下去了!

Advertisements

戰爭的結果:

趙國發生了大地震,按中國古代的說法就是「亡國死君的徵兆」。這不王翦少了李牧這位同為戰國四名將的對手,上次的戰略計劃就很好用了,第二年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趙軍,殺掉了趙軍大將趙蔥,平定了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台地區),還有個趙國大將顏聚逃跑了。沒了李牧的趙國,完全抵擋不住秦國的大軍,同年趙國都城邯鄲被攻破,趙王遷被生擒活捉了,只逃了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了代國,俘虜了公子嘉,趙國宣布滅亡。

戰爭的點評:

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可以說整個戰國七雄,也就趙國的軍事力量可以與秦國抗衡。可惜了不管趙國出了多少名將如廉頗、趙奢、李牧,特別是廉頗和李牧碰到了昏庸之主。相比秦國歷代君主的勵精圖治,趙國出了兩趙王,自毀了長城兩次,趙國才多大呀,經得起這樣的揮霍嗎,滅亡早已註定。參考文獻《戰國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