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歸隱之地考究

孫思邈為了採藥煉丹,精研醫術,曾隱居太白、終南、峨眉、嵩山及耀縣藥王山等地。以其在太白最久,故史書多稱隱於太白雲。

太白山 《舊唐書·孫思邈傳》:「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據張厚墉考證,孫思邈於北周建德六年(578)37歲時隱於太白山,從事採藥、養生、治病等活動。《枕中記》即在太白山中寫成。今山上青牛窯、小聞公廟、大聞公廟、大太白廟、二太白廟、玉皇廟、三清廟、藥王廟、藥王殿、八仙台、佛爺海廟、斗母廟等,均有藥王孫思邈像。其中藥王殿在藥王池下4公里處,三面環山,坡勢平坦,可能是孫思邈長期隱居的地方。據太白草醫傳說,孫思邈初上太白時住在玉皇池,後來太白神來了,孫思邈就把玉皇池讓給太白神,自己住到三清池,后又搬至藥王池。

Advertisements

終南山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孫思貌嘗隱終南山,與宣律和尚相接,來往互參宗旨。」又據《唐西明寺道宣律師傳》稱,道宣居終南山凈業寺時,孫思邈亦隱終南一石室中,兩人結為林下之交,「每一往來,談論終夕」。但思邈究竟隱於終南何處?黃竹齋以為:「凈業寺在豐峪內五里,其東越嶺即清華山,地極清幽,風景絕佳,真人隱所與宣律師接近,當在斯處」(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馬伯英以為「隋末隱於終南山白泉寺」(見《醫史文獻與研究資料》)。張厚墉經過實地考察,認為黃的意見是對的,孫隱終南時應在清華山(見《孫思貌生平幾個問題的初探》油印本)。

峨嵋山 《吳船錄》上卷稱峨嵋牛心寺(今清音閣,一說萬年寺)為孫思邈隱居之處。《輿地紀勝》卷146說延福寺是孫的故宅,龍門則是孫的煉丹之處。《蜀中名勝記》卷11說孫曾在白水寺(今萬年寺)居住。《千金翼方》卷13孫思邈自云:「又避世隱峨嵋山中,飢窮欲死,適與山人高子良、五馬都相遇,以此(按指服柏葉法)告之,皆如所言,盡其服之,卒賴其力。」此外,《續仙傳》載有唐玄宗幸蜀,夜夢「廬於峨嵋山有年」的孫思邈求助雄黃的的傳說。《游峨嵋山記》又有「牛心寺之左為丹砂洞,即思邈隱處」的古迹,都與孫思邈隱居峨嵋有關。

Advertisements

嵩山 《獨異志》卷上:「唐天後朝,處士孫思邈居於嵩山修道」。

太行山 《懷慶府志》:「孫真人廟在府城北三十里太行山。」《修武縣誌》:「藥王洞,《府志》所云孫真人洞也,在茱萸峰下。洞深八九丈,內有石丸,大如綠豆,服之能已病。仰視有石罅,中嵌石瑩長尺許,外環列石缶十餘,皆倒懸其上,自古相傳孫思邈嘗居此間。」

洞陽山 《明一統志·長沙府》:洞陽在瀏陽縣西北六十里,山有洞向陽,即道書二十四洞天,唐孫思邈煉丹於此。上有仙壇,旁有石岩,岩前有物如丹,世傳孫思邈所遺」;「洗葯池在洗葯橋下,亦以孫思邈洗葯得名。」

五台山 孫思邈歸隱五台山(藥王山),舊志及藥王山碑石多有記載,現摘其主要者如下:

北宋元豐四年《耀州華原縣五台山孫真人祠記》(金代重刻):「沮(漆)水之東二、三里,有山曰五台……其間翹楚卓立、最出諸峰至絕頂者,有廟曰崇福觀。嘗聞耆老傳之曰:『今之觀,在昔為孫真人舊隱之地』。」

北宋崇寧三年《五台山靜應廟記》:「郡城之東五里,有五台山孫真人祠,實舊隱也,以美利在民,廟食久矣。」

金大定二十三年《耀州呂公先生之記》:「先生姓呂諱中道,不知何許人也……(大定間)來游華原……乃曰:『昔孫真人棲隱之地,吾豈可他適』,遂於郡之東山曰五台曰升仙台,即其下鑿岩為洞,以為棲真之所。」

元至治二年《靜明宮土地四至執照》:「唐太玄孫真人仙宅古迹五台山靜明宮常住土地……四至內不計頃數,盡數歸本宮常住,依舊為主。」

明嘉靖十九年《藥方碑·溫秀跋》:「余守耀,數游太玄洞,則真人舊隱之地也。」

清康熙二年《耀州五台山宮殿記》:「山之北有太元洞,相傳為唐進士孫真人修真故址,遂以祠真人。其南庵蔚然深秀,諸神行祠在焉。」

以上資料表明,孫思邈在藥王山隱居故址,金代以前均指齊天台(崇福觀)或升仙台(南庵),至明嘉靖后又指顯化台(太玄洞),這一變化已如上述,不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