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蔑視中國稱為支那,中國憤怒:日本再敢叫中國支那,中斷合作

回首中日2000餘年的交往史,在漫長的亞洲歷史上,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以仰視的目光看待中國,特別是在盛唐時期。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人叫中國為(chugoku),有中土、中國之意,所謂居四夷之中。對中國人稱呼則要看是哪個朝代,如唐朝便稱唐人,明朝便稱明人。

自從元朝時期,日本藉助「神風」威力,打敗了蒙古鐵騎,對中國一改往日的崇拜,改為平視,到民國時期,日本等帝國主義者為了侮辱中國人,總是罵中國人是支那豬,從此成為各國譏諷的對象。

據了解,「支那」一詞最早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在唐宋時已被音譯成中文,也作脂那、至那、震旦、振旦、真丹等,古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曾以「cina」來指稱中國。後來,西方各國流行的對中國的稱謂「China」,實由此演化而來。

Advertisements

明治維新之後,他們經濟發展了,技術也學了歐美,自認為先進了。而這時的中國,正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讓大國顏面掃地,認為中國不配「居四夷之中」。

明治維新后,日本將中國的縮寫「china」故意翻譯成「支那」,以表達藐視和侮辱之意。而且甲午戰後,日本認為大清不配再叫中國,因為古代中國那是「中央之國」、「天朝上國」的意思。

到中華民國時期,日本人乾脆稱「支那」,很多地方開始洗白這一時期的屈辱史,說「支那」是China,也有地方說「支那」是「秦」,這樣根本說不通,看看小日本輕蔑的眼神,你真的相信他們充滿善意嗎?

北洋政府實在忍不下去,跟日本公開講訴,1930年,國民政府憤怒的發出「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的譴責,這之後日本才終於在正式公文里稱呼我們為「中華民國」。

Advertisements

在日本人的口中「支那」改成了「中國」,但「支那」一詞真正消失,是抗美援朝後日本回想中國過去的強大,重新產生了欽佩感,「中國」成了日本的口頭語,可見日本是多麼現實的國家,一個欺軟怕硬的國家,只要比他們強大,將會直接服從你。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