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議】南北二越(孫偉傑)

越調與越劇,是南北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劇種,為什麼都帶越?這其中是有來歷的。

越調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陝西東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

越調原被稱為「月調」,是古代一般地方劇種所共同擁有的「平、背、側、月」的四種調門之一。清乾隆年間,越調已在南陽一帶地方流行開來。尤其當地的民歌小曲「四股弦」善採用月調演唱,之後演變為專門的戲曲,也就是現在的「越調」。

1959年舉行了河南省越調會演,彙集了全國十六個專業越調劇團,共有一千多名越調演員匯聚許昌,是越調界一次空前的盛會。

南方浙江的「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后又稱為「紹興女子文戲」、「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紹劇」等。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

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后,統一稱為「越劇」。

二越都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擁有廣大的聽眾,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在中國戲劇史上,兩個同為越字打頭的劇種生髮出兩朵艷麗的戲苑奇葩,並同登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兩大劇種也誕生出了聽眾喜愛的著名演員,如越調大師申鳳梅、毛愛蓮;越劇名家王文娟,徐玉蘭等,她們的經典劇目給群眾帶去了長久永存的藝術享受,至今讓人懷念她們。好的藝術種類必會深深植根於群眾中間,並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越調和越劇即是如此,二者也如同南北好姊妹,彼此呼應,彼此蓬勃茁壯發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