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婆婆兒

洛陽人稱呼「婆婆兒」就是外祖母、姥姥,外婆,母親的媽媽唄。這個令外地人非常詫異的稱呼發音,字典上已收錄,但人家南方人叫「婆婆」也有奶奶的意思。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婆婆」是結婚女子稱丈夫母親,為了有效地區分,洛陽人把外婆的稱呼加了兒化音叫:婆婆兒,把丈夫母親的稱呼改為:婆子,對外說:俺婆子….

年少時,有「婆婆兒」的孩子也像有奶奶一樣是非常幸福的,婆婆兒對外孫子的呵護也不次於奶奶,雖然嘴上也說:外孫狗、外甥狗啥的,但嬌慣這個「外孫狗」一點也不含糊,還得特別關照,畢竟這個外姓「狗狗」也不常回來,回來一次也很稀罕。玩開心、吃好了,婆婆兒會笑罵:「爬回去吧,滾回你爺爺、奶奶家吧,別賴著不走,對你再好也沒用,出了門就把婆婆兒忘啦….」血源的關係,大家都認為,這孫子還是跟奶奶、爺爺親,在外婆家就像「喂不熟的狗,吃飽了就走….」。

Advertisements

兒童時代,我也和其他孩子們一樣,感覺自己啥都不缺,奶奶嬌、姥姥親,差不多每一個星期我都會越過橫跨在瀍河上的污水管道,回婆婆家兒玩耍兒,不過年不過節的姥姥一般也不會特意做啥好吃的關照我,但旭升村是個菜園子,夏季不缺洋柿子、黃瓜,還可釣青蛙,驢或黃牛蒙眼轉圈拉出來的水總感覺比城裡的水甘甜...那裡有城裡人享受不到的樂趣。紅薯面與白面做的花捲饃,兩頭白面多的婆婆兒肯定會留給我,婆婆兒腌的栗芥鹹菜切成白絲兒是那麼的有味,黃豆芽、豆腐的那個香味我都能記幾十年….城裡人吃不飽的年代,在這裡似乎無拘無束。幾個舅舅、姨也絕不會讓我這個「外甥狗」餓肚子。

十幾歲時,偶然的一次,我才知道,外爺、婆婆兒並不是「親」的,他們是母親的二叔、二嬸。這位高大、在家不怎麼說話當過旭升村:社長、大隊長的外爺,竟然是媽媽的二叔….不管我怎麼「闖禍」,外爺從未揍過我一指頭,但幾位舅舅卻因為我沒少挨打,嚴重的還要面壁、跪地幾個小時….

Advertisements

每次寫到這裡我都會掉淚,外爺、婆婆兒彌補了我未有「親婆婆兒」的缺憾。母親說:她12歲那年,媽媽病逝了,撇下了她和一歲的弟弟,后媽虐帶讓這個二叔異常氣憤,就帶著侄女、侄子離開了這個本是家但不像「家」的家,擔當起了養育侄女、侄子的重任,包括以後的我們這幾位「吃貨外孫、侄孫」。 媽媽的二叔、二嬸,我的外爺、婆婆兒對我們后一輩兒沒有一絲的含糊….

每當他人說起去外爺、婆婆兒家的幸福時,我都很傷感、想哭,實際我也從未缺啥,可不知怎麼啦,每當想起外爺、婆婆兒時就想哭,要掉淚,因為這個親情似乎更重、更值得珍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