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衡:博識多能,一代名家

胡佩衡(1892.6—1962.3),譜名錫銓,又名衡,字佩衡,號冷庵,外號胡塗克圖,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縣,因祖輩做糧商,遷居北京。先後在北平師範、私立華北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藝專任教職,主辦過「中國山水畫函授學社」,又在北京琉璃廠創辦豹文齋書畫店。

1891年7月8日生於河北省涿州市,其父系文人,能書善畫,家中亦有書畫收藏,受其薰陶,胡佩衡自幼喜愛繪畫,10餘歲始學山水畫,勤於用功,進步較快。15歲后得西陵山水畫家李靜齋指點,由臨摹明清畫家作品入手,繼之涉獵宋元山水,於吳鎮、王蒙、石濤、王翚等人用功尤深,使他打下了深厚的筆墨功底。同時又 與姜穎生、林紓等人往來,交流作品,切磋畫藝,進而以傳統技法對景寫生,練習創作,畫藝大進。20歲后開始與北京名畫家如姜穎生、林琴南、金城、陳師曾、陳半丁、蕭謙中、湯定之、賀履之相往來,並得到他們的指導。

Advertisements

1918年,胡佩衡加入蔡元培創辦的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從比利時畫家蓋大士學西畫。

1919年被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並受蔡元培囑託,著《山水入門》,主編《繪學雜誌》。這期間他還隨比利時畫家蓋大士學習素描、油畫、水彩 畫和圖案等,並逐漸將其吸收融入山水畫創作中,由此他提出用傳統方法寫生,由寫生而創作的主張。同時,著文對以「四王」為代表的因循 守舊的畫風,進行了大膽的批判。

1920年北大畫法研究會更名為「造型美術研究所」,年輕的胡佩衡被聘為導師。同一年,金城、周肇祥等在北京創辦中國畫學研究會,胡佩衡成為第一批研究員(學員),在金城等的指導下進一步學習傳統繪畫,兩年後,相繼升為該會助教、評議。

1924年著《冷庵畫詣》,提出「法古與創作須交相為用」的繪畫主張。

Advertisements

1927年與金蔭湖、徐燕蓀、陳東湖、惠孝同等發起湖社畫會,編輯《湖社月刊》。

1928年出版《王石谷畫法抉微》,同年解囊為齊白石出版《齊白石畫冊第一集》。

1934年出版《畫箑叢談》。其間曾連續出版《胡佩衡畫存》,並在北京的一些大學中任教,同時開辦個人國畫函授學校,大力倡導、教授中國 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胡佩衡注意深入生活,觀察揣摸自然山川的四時變幻,所作山水,筆墨嫻熟,內容新穎,富有時代感,其作品多 寫北京郊區的山水景物,其代表作有《西山麗景》(1952)、《野溪朝陽》、《豐沙線寫生》(1953)等。

1956年赴湖南、貴州、廣西等地旅行寫 生,作畫甚多,並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擇其佳作出版《桂林寫生》。此次旅行寫生使他的畫風為之一變,以後數年所畫山水,意境清幽,老筆紛 披,墨色濃黛,氣勢雄奇奔放。代表作有《江上晴帆》等。

1957年北京畫院成立,即被選為院務委員,任畫師。同年出版《我怎樣畫山水畫》 一書,總結他50餘年創作山水畫的經驗體會。 該書內容翔實,技法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極受讀者歡迎。

1958年又出版《王石谷》。

1959 年與其子胡橐合著《齊白石畫法與欣賞》,同年12月出版《山水畫技法研究》。

1960年合作選訂出版《芥子園畫傳》。

1962年3月16日卒於北京。

胡佩衡的畫風漸趨成熟,在繼續鑽研傳統的同時,獨立創作增多,藝術個性也呈現出來。此後的作品大抵有兩種面貌,一種結構繁複,勾皴細密,大體是從王蒙、石溪、吳歷一路畫風綜合變化而來;一種多濕筆,結構有繁有簡,多用潑墨,筆線粗壯,以潑辣奔放為宗,可以看到沈周特別是石濤的影響。

秦仲文在談到1962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胡佩衡遺作展覽會」時,用兩句話概括胡佩衡前期作品:一是「精細可愛」,二曰「不斷致力於繼承古人和吸收先進筆精墨妙的技法」;前一句是講畫法風格,后一句是指出它們與傳統的密切關聯。不過,秦氏所言前期「精細」作品,是就畫展而言的,筆者所見二百餘件前期作品,「精細」之作不很多,即使這些精細之作,也帶有縱放和隨意的特質,可以說,能粗能細,而無論粗細,都流溢著縱逸奔放的氣質。

胡佩衡又是一位出色的編輯,先後主編了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繪學雜誌》、北京大學造型美術研究所的《造型美術》和湖社的《湖社月刊》。特別是《湖社月刊》,從1927年創刊到1937年10年共100期,是20世紀前半葉堅持時間最長的美術刊物之一,始終由胡佩衡主編。該刊介紹了許多古今畫家,發表了大量古今繪畫作品和畫論著作,還旁及書法、篆刻、古董收藏、詩詞、青銅研究等,充分顯示了胡佩衡寬闊的眼界和多方面的能力。這些刊物已經成了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珍貴文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