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情志疾病

近代醫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體的一切疾病都會受到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事實上,我國傳統醫學早就對此有過認知。那些受心理、社會因素影響較大或主要受其影響所致的軀體疾病,中醫稱之為情志疾病。

病 因

中醫理論認為,人在與社會、自然的接觸中發生了七情,即怒、喜、憂、思、悲、恐、驚。七情波動過於激烈或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失調,引起陰陽錯亂、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常,從而產生疾病。由於五臟各自的生理功能和氣機升降出入的形式不同,七情太過所引起的病證也不同。

怒傷肝。肝主藏血,能疏泄情志活動,如憤怒太過,則易使肝氣逆亂,肝氣上逆、竄於兩脅,可見脅肋脹痛;肝氣犯肺可致咳喘;肝氣鬱於頸項或咽喉與痰搏結可形成癭瘤或梅核氣;肝氣犯胃可致腹脹不食,嘔血腹瀉等;精神活動異常,開始多見情緒激動,注意力不能集中,繼則余怒不消,氣不宣洩,出現情緒抑鬱,悶悶不樂,久則氣鬱化火,出現口苦口乾等癥狀。

喜傷心。一般喜悅心情對心神功能是有利的,只有在喜樂至極或突然大喜過望才可發生疾病,此時臨床表現是興奮不已、心悸失眠、面紅身熱、不思飲食,嚴重者可致心神渙散,精神錯亂。

思(憂)傷脾。脾主運化水谷,思慮過度則神聚志凝,氣機不暢,運化失常,臨床先出現食少納呆、脘悶腹脹、大便不調,久之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現神疲乏力、四肢不用、健忘、失眠、形體消瘦等。後世醫家進一步證實了憂思與部分疾病(如乳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悲傷肺。肺主治節,主周身之氣,過度的悲傷可使人意志消沉,肺氣耗散,臨床可見精神淡漠,氣短自汗,低熱清瘦等。中醫認為失音等均與悲傷肺氣,治節不行有關。

恐(驚)傷腎。腎主藏精,主生殖,司二便。大驚卒恐則傷腎,使腎氣不固,表現為生殖機能障礙,如陽痿、遺精、早泄、腰膝酸軟等,過於驚恐還可使腎的氣化功能異常引起二便失禁。

診 斷

中醫在診斷時,非常注重心理因素的作用。如在望診上強調神色是氣血的外榮,形健則神旺,形衰則神憊。目光傳神,高興愉快時活潑有神,憂鬱悲傷時黯然失神,憤怒則目如火爆,驚恐則目呆、直視。在聞診上,重視五聲內應五臟,情志和體征與聲音有密切關係。喜時音歡悅而散,怒時發音憤厲而急。病人呻吟示意身有痛處,噯氣、氣鬱不暢、長吁短嘆均與其情志不舒有關。

中醫早已認識到,許多疾病都是由精神因素造成的。患者具有軀體不適的癥狀,但沒有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這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經官能症的病人很少訴說其心理上的焦慮、抑鬱、不滿等,而總是向醫生訴說食欲不振、噁心、腰痛、頭痛、胸悶等軀體上的功能障礙。

治 療

在治療中,中醫不僅注意用開導、暗示等方法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總結了以情勝情的理論,如「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氣功療法是中醫重視情志病治療的創造。「排除雜念」,即從主觀意志上有意識地阻斷一切心理社會因素的信息來源。「意守丹田」,即通過意志改善外界環境刺激對機體功能造成的不良影響,調整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建立機體內部的良性循環。「入靜」,即維持建立良性循環的足夠有效時間以恢復七情調和,達到治療和保健的效果。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