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用藥,對號入座,不同人群的用藥特點!

老年人用藥特點

人到老年,身體及各臟器的組織結構及功能活動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因而影響了藥物在體內的吸收、運行、分佈、代謝和排泄;老年人一般都或隱或現地患有多種疾病,用藥的機會、種類多,加之老年人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敏感性降低,耐藥性增加,在劑量上不大容易掌握;老年人胃腸功能減弱,飲食減少,服藥過多容易引起胃腸道疾患等特點,決定了老年人的用藥和成年人有很大不同。表現在:用藥量要小:老年人身體細胞數減少,細胞內水分減少,組織局部血流灌注量減少,總蛋白減少,以致老年人的肝腎功能、免疫功能均較成人減低1/3~1/2,導致血液內藥物濃度較成年人為高,加之排泄代謝的速度也明顯減慢,所以,老年人用藥量要小,約為成人用量的1/3~1/2。

用藥數要少:只有掌握這個原則,才能在面對老年人多種疾病面前,擇要而從,避免面面俱到而藥物堆積,造成難以吸收、消化和承受,也避免了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不良反應。有人曾經作過這樣一個調查,老年人同時用藥5種以下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若同時應用6~10種藥物,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上升為10%。同時應用11~15種藥物的老人,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上升為28%。同時應用16~20種藥物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竟高達54%。所以,老年人用藥一定要少而精,不能多而濫。

用藥時要謹慎: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有病不葯,常得中醫」。這就是說,有了病之後,通過休息、飲食調節等方法,而不用藥,大體上相當於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極言藥物的不良反應和用藥謹慎的重要性。尤其是老年人敏感性降低,反應遲鈍,藥物的不良反應表現的不如成年人迅速而明顯,往往一旦發現,已經造成一定傷害,甚至是難以恢復的傷害,所以老人用藥要慎之又慎。首先在藥物的選擇上要謹慎,對可能有不良反應的葯,如有肝腎毒性和耳毒性的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青霉素,乃至四環素、復方新諾明等,易在體內蓄積的安定類藥物和地高辛等洋地黃類藥物,高度敏感的嗎啡、度冷丁、可待因,易引起心律紊亂、胃腸道出血的消炎痛、炎痛喜康,易引起消化道潰瘍、二重感染、骨質疏鬆、水鈉瀦留(水腫)的可的松類激素葯,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應的胃復安。還要慎用把握不大的新葯,盡量應用療效可靠,久經實驗的藥物。

用藥后要觀察:老年人記憶力下降,一定要交代清楚服藥劑量和注意事項,多觀察,多詢問,一旦發生不良反應要立即停葯。其次,長期服用瀉藥,大量服用維生素、隨便服用安眠藥、濫用解熱鎮痛葯等,都是應該極其謹慎乃至禁止,因都容易引起不良反應,更應仔細觀察,見微知著。

小兒用藥特點

小兒是指出生至14歲的兒童,依次有新生兒、嬰兒、幼兒、學齡前、學齡期、和青春期。年齡不同,藥量不同:這是小兒用藥的最大特點。

新生兒期(是指出生后28天以內的小兒)用藥量為成人劑量的1/18~1/14。

嬰兒期(1個月~1歲)用量比新生兒略大,1~6個月是成人劑量的1/14~1/7,7個月~12個月,是成人劑量的1/7~1/5。1歲以上小兒,可按公斤體重計算,大體上體重(公斤)=年齡×2+7。

1~3歲為幼兒期3~6歲為學齡前期6歲以上為學齡期。1~10歲的小兒用每公斤體重來計算,大約4歲相當於成人的1/3,8歲相當於成人的1/2,10歲以上的兒童許多方面已接近成人,用藥量可是成年人用藥量的2/3。

年齡不同,選葯有異:新生兒期,此期皮膚黏膜嬌嫩,免疫功能低下,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善,且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需要的時間短,吸收排泄都比較快,對藥物的敏感性強,所以一般應避免應用APC、小兒退熱片等解熱鎮痛葯(易引起新生兒出血及貧血),四環素(易引起黃斑牙)、氯黴素(易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粒細胞缺乏症)、新黴素(易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和耳聾)等抗生素。對於8歲以內的小兒,都不要應用四環素,它不但可引起腹痛、噁心、嘔吐,而且可引起黃斑牙。年齡越小,越要認真:嬰幼兒不會說話,大一點的小兒即使會說話,反映問題也不夠準確和全面,診斷用藥有較多困難,古人就有「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之說。所以醫生和家長一定要認真觀察,按時、按量、按操作規程服藥,及時掌握病情動態,對有不良反應的葯,應該記住,避免再服。食療勝葯療,用藥精而少:養成小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偏食,不挑食,按時按量飲食,講究衛生,保證蔬菜、水果的充足,是保證小兒健康成長的關鍵。

用藥盡量少而精。用藥劑量不可過大,時間不可過長,不要一發熱就給抗生素,就打點滴,這樣容易使小兒產生藥物依賴,抵抗力下降,耐藥性增加。也不要盲目服用大量的維生素。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不但容易使體內營養物質的平衡破壞,而且還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如長期過多服用魚肝油膠丸(維生素AD),就會出現毛髮乾枯、眼球突出,煩躁不安,厭食,發熱,肝腫大等毒副作用。

婦女用藥特點

婦女因為有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所以用藥上就有不同特點。

月經期:要避免應用過寒、過熱、影響凝血機制以及激素類葯,防止影響月經周期,造成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症。

妊娠期:妊娠期用藥往往可以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甚至造成墮胎、死胎和先天畸形。所以,不能應用具有收縮子宮平滑肌的藥物,如麥角、腦垂體後葉素、催產素、奎寧等;不能應用可以引起子宮和盆腔充血而收縮的硫酸鎂、芒硝、大黃、番瀉葉等瀉藥;不能應用雙氫克尿噻、速尿、氨苯蝶啶等利尿葯;慎用活血化瘀、破氣行滯、軟堅消積的桃仁、紅花、枳實、青皮、三棱、莪術等中藥;禁用斑蝥、商陸、麝香、大戟、甘遂、芫花、二丑、巴豆、天雄、附子、烏頭、牛黃等有毒或劇毒藥。正如妊娠忌用歌訣所謂:「斑蝥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另外,妊娠期還禁用有可能使胎兒畸形的下列藥物:冬眠靈、奮乃靜、苯巴比妥、利眠寧、眠爾通、已烯雌酚、甲基睾丸酮、可的松、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鈉、丙米嗪、氯喹、麻黃素、鼻眼凈等。還要注意有肝腎毒性和耳毒性的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青霉素,乃至四環素等可能對胎兒造成的毒性反應。

哺乳期:婦女在哺乳期用藥后,有多種藥物可隨著乳汁被小兒吃入,往往對小兒造成不良影響,所謂「誅伐無過」,應該避免。比如硫氧嘧啶類抗甲狀腺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高於血漿的3~12倍,可引起乳兒甲狀腺代償性肥大和粒細胞缺乏症;溴化物在母乳中濃度較高,可引起小兒嗜睡、皮疹等;碘劑進入母體后月27%進入乳汁,可造成小兒腦垂體的促甲狀腺素分泌受到抑制,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乳母應用四環素,可使小兒產生黃斑牙;大量服用生麥芽,可使乳汁減少甚至全無乳汁;要是乳母服用嗎啡類鎮痛葯,則可引起小兒呼吸抑制甚至危及生命;應用磺胺類及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都會對小兒產生相應的不良影響,不可不引以為戒。另一方面,有的乳母在小兒有病時,考慮到小兒服藥困難,大人代服,希望通過乳汁中的藥物治療疾病,也不足取,因為各種藥物在乳汁中濃度不同,很難掌握好用量,往往達不到治療目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