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食品添加劑,每天都在破壞我們的腸道

在我國,食品添加劑共分為23大類,包括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膨鬆劑、著色劑、護色劑、乳化劑、酶製劑、增味劑、麵粉處理劑、被膜劑、水分保持劑、營養強化劑、防腐劑、穩定和凝固劑、甜味劑、增稠劑、香料、膠姆糖基礎劑、鹹味劑和其它。這個長長的名單,您是不是看著腦袋都大?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為了幹啥的?簡單地說它們使得我們吃的東西保持的更持久,看起來更漂亮,吃起來更香。我們被告知這些東西添加量極低,而且實驗證明對身體的危害很小。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關於添加劑的研究不斷增加,有越來越多的添加劑被允許加到我們的食品、飲料零食中,我們是不是也需要不斷地了解這些東西的構成、作用及危害,特別是它們對與我們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的腸道細菌的影響。

Advertisements

乳化劑(emulsifier)是乳濁液的穩定劑,簡單說就是使水相加油相在乳化劑的作用下生成水乳交融狀態,以避免麵食製品、肉製品、乳製品的油水分離析出,出現分層、沉澱現象,從而提高產品品質。常用的乳化劑有:羧甲基纖維素(CMC)聚山梨醇酯-80(p80)及目前比較新的月桂酸單甘油酯(GML)

CMC和P80批准使用的最高濃度分別是2.0%和1.0%。但是,即使分別用0.5%和0.1%都會擾亂小鼠腸道菌群構成和穩定性,引起小鼠出現低水平的炎症和代謝綜合征(表現為肥胖和血糖調節紊亂)。不論是在4周大的小鼠還是4個月大的小鼠,實驗結果相同,並且將吃乳化劑的小鼠糞便轉移至正常的無菌小鼠體內,正常的小鼠也會出現炎症和代謝綜合征。這個結果在體外的人體模擬系統試驗中也得到了證實。

Advertisements

月桂酸單甘油酯(GML)通常被認為是健康的,而且沒有限制在食品中添加的量,從目前來看,使用的量在10-2000mg/kg。150mg/kg的GML處理豬8周后,豬的腸道菌群紊亂,出現低水平的炎症和代謝綜合征(包括體重增加、肌肉比例下降、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動脈粥樣硬化因子升高),腸道菌群參與宿主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代謝的基因表達發生改變。

因此,不論哪種乳化劑,即使低劑量的攝入也會破壞腸道菌群,引起炎症和代謝紊亂。

甜味劑(sweetener)是指賦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劑,按來源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合成甜味劑。人工甜味劑是指一些具有甜味但不是糖類的合成化學物質,其使用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了,不僅賦予食物美味,而且具有無熱量或極低熱量的特點,因此通常被認為適合給需要減肥的或者患有葡萄糖耐受不良和2型糖尿病的人群食用,被廣泛應用於食物和飲料中,比如無糖飲料、無糖甜點等,甜味劑也不會增加蛀牙和齲齒的風險,因此在兒童類食品也有添加。目前,最受歡迎和使用最廣泛的低能量甜味劑主要有安賽蜜、阿斯巴甜、紐甜、糖精、甜葉菊糖、三氯蔗糖、海藻糖和高倍甜味劑等等。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2014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人工甜味劑對腸道菌群組成和功能的調節以及對宿主代謝的影響,發現人工甜味劑可能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導致葡萄糖耐受不良。研究中使用了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三種常用的人工甜味劑,飲水中添加人工甜味劑的三組小鼠表現出明顯的葡萄糖耐受不良,人工甜味劑使得小鼠機體對血糖濃度的調節能力出現異常。在三種人工甜味劑中,糖精的影響最為明顯。在機體肥胖狀態下,與飲水中添加葡萄糖的小鼠相比,添加糖精的小鼠表現出更加明顯葡萄糖耐量不足。糖精能夠明顯改變小鼠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添加糖精的體外糞便培養物表現出與食用糖精的小鼠腸道菌群相似的功能變化。糖精是直接作用於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進而誘導機體代謝功能的紊亂,誘發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三氯蔗糖(sucralose)的甜度是蔗糖的600倍,因為其味道最接近蔗糖且沒有苦味被廣泛使用。2017年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三氯蔗糖以允許添加的劑量加到小鼠飲水中,持續6個月後,小鼠的腸道菌群發生了改變,那些參與促進炎症發生的細菌增多;小鼠的代謝譜也發生了變化,氨基酸的合成改變,促進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維持膽固醇平衡的膽汁酸水平出現了紊亂。重要的是三氯蔗糖會誘導肝臟內一系列促進炎症相關基因的表達,可能誘導肝臟炎症的發生。

海藻糖(trehalose)屬於糖類,是食品配料,可以在食品中直接添加,其最大的兩個作用是防止澱粉老化和蛋白質變性,應用最大的行業就烘培業和動物蛋白類製品。貝勒醫學院分子病毒學和微生物學教授RobertBritton研究組在體外和動物模型實驗中證實,作為食品添加劑被廣泛使用的海藻糖增強了感染者體內艱難梭菌的毒力。美國疾控中心報道,艱難梭菌是感染相關疾病死亡的主要元兇。感染艱難梭菌后引起的結腸炎和腹瀉是感染致命的原因。65歲以上老年人最容易患病,大多數感染髮生在長期住院病人及抗生素治療患者身上。在世界範圍,RT027和RT078是艱難梭菌兩個佔主導地位的菌株。研究發現,RT027和RT078兩種細菌生長所需的海藻糖濃度可以比其它艱難梭菌低1000倍。因此在低濃度的海藻糖營養下,這兩個菌株就可以產生強大的毒性。研究人員用艱難梭菌感染小鼠模型證明,代謝低濃度海藻糖的能力刺激疾病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用含有低濃度海藻糖和不含海藻糖的飼料分別餵養RT027感染小鼠,食用低濃度海藻糖的小鼠死亡率更高。所以,膳食海藻糖可助長RT027和RT078的毒力,使它們成為引發21世紀流行病的優勢菌種。

這還只是眾多食品添加劑中的幾種,研究還在繼續,縱觀整個食品添加劑行業,或許亦是如此。在腸道菌群研究如此如火如荼的當下,食品添加劑行業也或許應該重新洗牌,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的評估中,引入其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的評估,或許能讓我們對食品添加劑有更深入的了解。

圖片來自網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