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孔子徒弟,卻因相貌欠佳被孔子忽視,讓孔子後悔不已

澹臺滅明(前522—?),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人。其年齡,《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少孔子三十九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說「少孔子四十九歲」。有人據子游的年齡小孔子45歲和子游曾對子羽作過的評價來推斷,認為其年齡以小孔子49歲為宜。其籍貫雖沒有直接的文獻記載,但可從其他材料作出推斷:《論語·雍也》篇記載,子游做武城宰時,發現澹臺子羽有才並向孔子推薦;《左傳·哀公八年》說澹臺滅明的父親與武城長官交情甚厚。因而子羽籍貫當屬魯國武城(今山東平邑縣南)。

據澹臺子羽之父與武城宰有很好的交情來看,子羽家庭並非一般平民之家,應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子游向孔子推薦后,子羽才拜學孔子,是孔子晚年弟子。《論語·雍也》篇惟一記載到澹臺子羽:「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堰之室也」,說明子游很欣賞子羽,稱讚他走路不插小道,不是公事從不到子游屋裡來。由此可見,澹臺子羽是一個不貪近利,注重自身修養的人。從非公事不到子游屋裡去來看,澹臺子羽得到子游的信任尊重,井被委以職事,為人光明正大,不投機取巧,不借重權勢謀取私利。

Advertisements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引楊氏云:「為政以才為先,故孔子以得人為問,如滅明者,觀其二事之少,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後世有不由徑者,人必以為遷,不至其室者,人必以為簡。非孔氏之德,其孰能知而取之於」即是說,為政以得才為首務,所以孔子以是否得到人才來問子游的為政情況。像澹臺滅明這樣的人,觀察到他「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至於室「兩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為人的光明正大。後世有的像子羽那樣行為的人,人們必定認為他遷腐可笑而且怠慢無禮。不具備像孔子德才的人,是不能發現這種人的價值的。」

朱熹進而倡導人們持身應「以滅明為法」潔身自好關子澹臺滅明的容貌與才品,史籍記載截然矛盾。《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說:「有君子之姿,孔子嘗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子僻見》篇也說:「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是說澹臺子羽相貌堂堂,但才能菲薄,不能與長相相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則說他「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才薄。既以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司馬遷說他形相醜陋,孔子先以貌取人,后才發現此人相貌雖丑,但才品俱佳,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為政良才。從上文所述子羽確有相當才品來看,司馬遷所記當更接近事實後來,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澹臺子羽「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沒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

Advertisements

孔子聞之,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說明諳檯子羽從先生學成后,南遊江楚,廣泛招徒授學,名聲顯赫。孔子聽說,深感從前以貌取人很不妥當,自責「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去世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尹此時「澹臺子羽居楚」(《史記·儒林列傳》)繼續在楚國授徒講學,為孔子學術思想南播江南起了很大作用。澹臺滅明雖形相欠佳,但未因此自慚形穢,而是嚴於修身,潔身自好,持政廉潔。死後受到後人的推祟。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澹臺子羽受到皇帝的祭祀,此後,歷代封祭不斷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澹臺滅明為「江伯」。宋真宗大中樣符二年,又封為「金鄉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