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蜂的生存之道與養殖之術

1中蜂養殖應先重其道而後用其術

世間萬物皆有生存之「道」與生存之「術」,蜜蜂也是如此,這是自然界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我們養蜂應順其「道」而善用其「術」,道法自然,大都能夠成功。反之逆道而行、背道而馳,違背科學規律,註定失敗。

營群體生活的蜜蜂,經歷了上萬年自然選擇,從遠祖的獨居生活進化為現在的群居週年社會性生活的昆蟲,必有其生存之道。借鑒自然狀態下蜜蜂的生存之道,養蜂者應探索蜜蜂的生活環境、條件、規律,仔細觀察蜜蜂的採集活動、採訪對象、貯蜜習性等生物學特徵,悟其道、明其理,勤思索、善總結,探討規律性、根本性的問題,經過不斷實踐積累,經驗總結,尋找其科學、合理、適度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措施,應用靈活機動的管理之術,實現道與術的完美結合、和諧統一,促進蜂業良性循環發展。

2借鑒傳統養殖中蜂的優勢,完善現代活框養蜂技術

無論是老法飼養還是活框新法科學養殖的蜜蜂,都應遵循蜜蜂的生活規律與生物學特性,重其道而善用其術,才能養好,生產更多的蜂產品。中蜂活框科學飼養的實踐證明:尊重蜜蜂的生存之道,改非活框老法飼養為活框養殖,從蜜蜂的生活環境、小氣候,蜂箱的結構、大小、製作材料,蜂群的放置環境、檢查時間、次數、管理技術等環節入手,注重蜜蜂群體自身調節作用的充分發揮,減少拔苗助長式的人工管理措施,營造蜜蜂生存的良好環境,盡量少干擾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應能顯示出科學養蜂的優勢。否則,過箱不如不過箱,新法不如老法飼養產量高、質量好,使推廣中蜂新法養殖屢屢受挫、停滯不前。

在多年的養蜂實踐與活框養蜂技術推廣工作中,往往因不懂其道,不解其中的奧秘,不得其管理之法,常常陷入群勢越養越弱、蜂群越養越少、新法不如老法的困境,出現推廣中蜂活框科學養殖技術的尷尬局面。從事中蜂活框飼養技術以來,筆者長期比較研究中蜂新舊飼養方式之優劣,參悟養蜂之道,思考養蜂之術,借鑒傳統養殖中蜂的優勢,完善現代活框養蜂技術,追求道法自然、統一,終有所獲。

3中蜂的生存之道與養殖之術

3.1中蜂的生存之道:為適應自然生存,中蜂高度的社會性營群體生活的生物學習性,為其種群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基礎;其三型蜂明確的職能分工與共同協作而形成的群體,更能很好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增強了適應範圍與能力;其好咬舊脾、喜新脾,分蜂,飛遷習性,有利於蜂群的世代繁衍和種族發展;而就近蜜源,選擇背風向陽、高燥、遮陽地方營巢的特性,不僅有利於蜂群的發展與延續,更為人工養殖中蜂提供了參考和依據。養殖中蜂就是要根據蜜蜂的生物學特性,順應蜜蜂的生存之道,以蜂群自身的調節、發展為主,實施人工飼養為輔的管理措施,才是科學養蜂的關鍵所在。

在中蜂飼養實踐中,往往活框養蜂不如自然蜂群發展迅速、群勢強,根本原因是違背蜜蜂的生物學特性,採取不當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所導致的。同時發現,往往蜜源條件、環境的優化,勝過管理措施的落實。因此,養好中蜂要重資源條件、選環境,重視蜂群的生物學特性,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

3.2養殖中蜂應遵循蜜蜂的生存之道,而不應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中蜂規模化養殖的結果如同規模化養豬、養雞等一樣,一家一戶小量散養模式將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規模化養殖,即少數人專業化養更多蜂,蜂場規模增大、效益更高。不是簡單的人人養蜂,增加蜂場數量,而是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向養蜂能手、專業化蜂場方向集中發展。

人們往往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在蜂群的飼養管理過程中,造成違背蜜蜂生物學特性與生活規律的不當操作。如早春人為加溫,用電熱褥給蜂群加熱,造成工蜂哺育冒進,與外界氣候、蜜源環境不適宜,春衰嚴重;在打農藥、除草劑、噴施微肥時,認為蜜蜂與人一樣,對有害劑有驅避功能,設法為施藥找藉口、尋理由,事實上蜜蜂對農藥特別是苦味或無味農藥並無驅避作用,往往會義無反顧地去採集,導致死亡或中毒。在酒泉苜蓿田間用藥防治病蟲害時,農藥、微肥藥肥同用,蜜蜂照樣採集,片面認為無毒,事實上造成蜜蜂下降50% ~60% 。

3.3飼養強群,保持蜂多於脾是養好中蜂的關鍵所在:中蜂蜂群,老法飼養或自然巢穴的蜂群中,無論是強群還是弱群,蜜蜂總是以脾為中心,呈半球形或圓球狀,不讓子脾暴露在外,以維持育兒的溫度。科學養蜂就應在觀察研究自然巢、老巢的基礎上根據這一規律舉一反三,結合實際因時、因地制宜加脾、抽脾,盡量做到蜂多於脾、蜂脾相稱或脾多於蜂,才能保證蜂群的育兒溫度與生產、產子用脾,不能只片面追求群數、脾數,而忽略最根本的蜂數、蜂群群勢等內在質量。蜂群沒有強大的群勢,往往在生存競爭中處於劣勢,而強群有很強的優勢。正確的方法是:以蜜蜂的生物學特性、自然規律為依據,科學採取措施,對蜂群加以管理。蜜蜂的生活是在與自然界長期協同發展中形成的,與蜜源植物之間有同向性進化,又有其同自然環境的適應性,一切順其自然、引導蜜蜂發展的措施,促進蜂群發展的方法才是科學的。

在隴東地區人們利用土窯洞飼養中蜂,繁衍生息,經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土窯洞具有冬暖夏涼、能保持較為穩定的溫度,有利於蜂群的生活。當地人割一半留一半的取蜜方式,在秋天(一般是中秋節之前)取蜜,無形中起到了新法活框養蜂中的緊脾縮巢、密集蜂群的作用。而新法養蜂最大的弊病就是在春繁與秋末之時沒有緊脾縮巢,脾多於蜂的緣故,導致蜂群不能及時恢復壯大。

3.4蜜源是蜜蜂的食物來源,養蜂應注意蜜源與蜂群的數量,適度控制蜂場規模:在蜂群排列上,特別是在項目建設方面,建設高度密集型的集合蜂巢蜂場,300~500群甚至 2000~3 000 群的蜂場在 1個場地長期飼養,造成蜜蜂迷巢與蜜源相對佔有量減少,成片繁忙的蜂場,數量多、收益少。事實上蜜蜂是以蜜源為中心採集生存的,蜜源的多少、距離的遠近都影響蜂場的收益。如徽縣趙衛東把200 多群中蜂分別放在桃園、石關子、草灘 3 處,蜜源錯開,年年有收,又考察到水泉壩選場養蜂,蜜源與蜜蜂的數量相匹配,年取蜜 4~5t,收入超過 20 萬元。因此,蜜蜂養殖規模不能超越載蜂量。

3.5改變喜好分蜂的觀念,選育分蜂少、能維持強群的良種蜂群是養殖中蜂的關鍵所在:分蜂是蜜蜂對自然的一種適應,但是老法養蜂或者有些養蜂人員喜好分蜂,認為1個蜂群分得越多越好,導致蜂群越分越多、群勢越分越弱、全場都是小群的局面,出現蜜蜂勞動強度增大,採集蜂少、取不到蜜,有群無蜂、有蜂無蜜的無收入蜂場。在徽縣我們進行了不同群勢的蜂群取蜜試驗,以群勢相當的1 個繼箱強群與 2個平箱對比,其產量相當,並有固定的規律,當群增量達到一定重量時,增量緩慢或停止,這時應適時取蜜,否則產量減少。說明瞭 2個問題:一是強群蜂多,則蜜多;二是不及時取蜜,蜜蜂有怠工情緒,產量下降。正寧縣一個蜂農,養蜂 6 個繼箱,強群取蜜,達 300kg多,而有些蜂場 60 群蜂只不過如此。可見養蜂一定要養強群。

3.6活框養殖是中蜂產業化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無論是活框蜂箱還是非活框巢穴,要符合蜂群生存,都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良好的巢穴不僅適應蜂群生活,更重要的是蜂群易維持強群,高產、穩產,管理從簡。

活框飼養和非活框飼養的差別在於活框飼養巢脾在巢框上,能夠從蜂巢中提出進行檢查,取蜜根據蜂群的發展變化,人為地加礎造脾、飼餵、分群或合併等。非活框飼養只能割脾取蜜和簡單的飼餵和清掃,是蜜蜂自身生存的體現。活框養蜂一定要按蜂群發展變化的規律和生物學特性進行,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不如非活框蜂巢的老法飼養。在推廣中蜂活框飼養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往往簡單套用西方蜜蜂適用箱和方法,是活框飼養中蜂不如非活框飼養、屢遭失敗的根本原因。

活框與非活框的差別在於管理方便。活框飼養不但能通過箱外觀察瞭解情況,而且可以提脾檢查,查找蜂群內部狀況,觀察其生物學現象等,這是非活框飼養所不具備的。非活框只能毀脾取蜜,產量低,而活框既可取分離蜜,又能取出巢蜜,更加靈活多樣。活框飼養管理措施到位,經常性的管理技術能得到充分應用,這是非活框飼養所不能及的。

在深入瞭解蜜蜂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尊重蜂群基本規律,應用適當的管理措施,活框飼養蜜蜂優勢明顯,效果顯著,是非活框飼養所不及的。

3.7活框養殖中蜂蜂蜜質量更佳:在中蜂蜂箱的改進進程中,前輩們總是試圖從蜂箱結構上調整、變化來實現中蜂生產繁殖的優化組合,忽視人的管理與干擾,沒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近年來,中蜂活框養殖技術的推廣並不順利,非活框養殖仍然普遍存在,並且在取蜜方式上從毀脾取蜜逐漸向驅蜂取蜜、多次取蜜,或老法養殖、分層取蜜的方式轉變,大有復古或土洋結合的方向發展。美名曰:仁愛蜂箱、生態蜂箱,而被推崇。認為巢蜜是最好的蜂蜜,分離蜜遠沒巢蜜好。事實上活框養殖,割取封蓋,分離取蜜,其質量與巢蜜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異;而分離蜜更加方便飲用、符合人們的食用習慣。

只要弄清中蜂的貯存蜂蜜的生物學特徵,恰當地改進巢框大小與結構,生產封蓋分離蜜,既可以得到優質蜂蜜,又不破壞巢脾,蜂蜜乾淨、衛生、服用方便。

4土窯洞、蜂桶、木箱、背簍等傳統蜂巢養蜂的特點與優勢

在 3000多年的中蜂養殖歷程中,從最原始的尋找蜂巢獵取蜂蜜,到收蜂養殖、毀巢取蜜,再到明清時期的用井字格方框養蜂下加上取方框取蜜和棒棒巢、窯洞蜂巢驅蜂左右輪換,每次只取一半的分次割脾取蜜,積累了豐富的養蜂經驗,值得借鑒。尤其是後者,取上留下或取一半留一半的分次取蜜方法,不但取得了更多的成熟蜂蜜,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客觀上通過割脾,縮小了蜂巢,始終像自然蜂群那樣,讓蜜蜂護脾,起到了密集蜜蜂,保持蜂多於脾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年年更換巢脾用新脾的三重作用,蘊藏十分深刻的科學道理,值得深思和在活框飼養過程中借鑒、感悟。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