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出虛汗?警惕這4種異常出汗

常聽人說:「吃飯愛出汗,一輩子白乾」!確實有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愛出汗,且無論任何季節,只要一動筷子,額頭、臉上、鼻尖的汗水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是為什麼呢?

01

人為什麼會出汗?

中醫將出汗分為很多種類,其中有盜汗、自汗、手足汗出、頭面汗出等,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通過出汗來迅速調節體溫。

人的體溫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穩定,即37攝氏度左右,是因為體內的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通過神經系統等的調節作用,能維持相對平衡的緣故。為了讓身體保持在正常體溫,就需要通過出汗的方式釋放掉體內多餘的熱量。

02

吃飯出汗的原因

  • 熱量攝入過多

一些肥胖人群在日常的飲食攝入中,由於熱量攝入太多,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升高,進而引發體溫升高。身體內部需要使人體的體溫降下來就促進了排汗現象。特別是在夏天炎熱之時,吃飯就更容易出汗。

Advertisements

建議:注意減少高脂食物的攝入,尤其是在夏季多吃些清熱食物,保持清淡的飲食習慣。保持適量運動,讓熱量通過運動的方式得到合理消耗。

  • 陰虛

陰虛的人體質虛弱,虛火旺,常表現為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體質消瘦口乾舌燥。由於陰血虧耗虛火內盛,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上火」癥狀,會迫使津液外泄,所以會出現出汗的現象。

建議:陰虛人群平時要多吃一些補腎食物,如:綠豆、黑木耳、銀耳、豆腐、百合、山藥等;少吃煎、炸、烤之類易上火的食物,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也少吃;另外,需保持穩定的情緒,學習釋放壓力,轉移不良情緒。

  • 氣虛

氣虛的人身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供應不足,身體免疫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明顯低於身體健康的人。

Advertisements

氣虛者不管是活動還靜止的時候,就比較容易出汗,在吃飯的時候也特別容易出汗,甚至大汗淋漓。

建議: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三餐規律,定食定量,少吃生冷、過甜、高脂或高鹽食物、飲料等;盡量不常吃冰冷寒涼或未熟食品,如柿子、香瓜等,會影響機體的血液循環,加重氣虛現象,平時多吃些補氣食物,如糯米、牛肉、雞肉、大棗等;平時注意休息,避免體力或腦力勞動過重。

  • 脾胃異常

一吃飯就出汗,對此中醫還有一種情況——飲食汗,就是指在飲食之後隨即伴有出汗現象,甚至會汗如雨下,多由正虛胃熱引起。

建議: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小米、紅棗、山藥等食品,性寒的食物要少吃,注意三餐規律,避免暴飲暴食,保持足夠的休息,與良好的精神狀態。

03

警惕這4種類型的虛汗

不健康的「汗」大多都會伴隨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所以,對於這4種汗要特別注意:

盜汗:盜汗是我們最常聽說的一種,入睡后汗出,醒來汗止,常伴有煩熱、兩頰潮紅、失眠、口乾咽燥等癥狀。

盜汗大多是由於陰虛內熱、陰津外泄而為汗,這是人體虛弱到一定程度的表現。針對盜汗的情況,需使用補漏洞加滋養腎精的方式。

多汗:很多人即使沒有運動,即使是在冬天,也會出汗。多汗和自汗的人,往往預示著氣弱氣虛。

自汗:不熱、不運動還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時常感到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就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

黏汗、黃汗:汗液黏膩,發稠發熱,通常是一種病汗。可能是患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燒,服用解熱退燒藥后,身體仍有濕熱不清之症。如若汗色變黃,可能是因大汗後涼水沖浴,寒濕之邪入內或因寒濕郁遏所致,也與飲食不節導致的脾胃濕熱有關。

什麼樣的「汗」才算健康?

汗水中除了水分,還有一部分脂肪酸和蛋白質,因此出汗后衣服上會出現淡黃色的「汗漬」。

其實,汗水本身並沒有任何氣味,但在空氣中開始分解並遭到細菌攻擊時,就會散發出酸性的氣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