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別人不懷好意的問題,我們看看孔子學生是怎麼回答的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春秋時期人,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從《子學》篇的記事來看子禽不是孔子的弟子,他對孔子的學說總是持懷疑的態度。

子禽對子貢說:你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要和該國的君主或者官員來了解和討論這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請求人家呢?還是人家主動邀請夫子討論呢?

求之與」是對方的關鍵想法,我們來看看子貢怎麼回答。

子貢在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裡頭,他是言語第一,很會說話。他很會說話,也是因為他善於思考、善於觀察。他觀察孔老夫子的德行,總結出五德,說『夫子溫、良、恭、儉、讓』。「溫」是溫和,他的容貌,他的形態,沒有給人任何的壓力,你跟他在一起,你感覺到非常的舒服,聆聽他的教誨如沐春風。這是講溫和。為什麼他能夠容貌溫和?這是因為夫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對待身邊的人,令身邊的人感覺到他平易近人。所以聖人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不會覺得聖人好像高不可攀,或者是跟自己格格不入,或者是讓自己覺得很有壓力,不會的。他的這種氣質,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很願意跟他在一起,這是溫。

Advertisements

  「良」是什麼?講他的心地善良。夫子一生所追求、所實踐的就是一個仁字,以仁愛存心,所以心地善良。仁者愛人,他能夠用真誠的愛心關懷、幫助、照顧一切的人,一切的眾生。「恭」是講他對內,對自己嚴肅、謹慎,而對外能夠敬人、敬事、敬物,這是恭的意思,所謂一切恭敬。《禮記·曲禮篇》第一句話就說,「曲禮曰,毋不敬」。整個禮它的核心就是敬,「禮者,敬而已矣」。夫子教我們「克己復禮為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而能夠恢復我們的禮,處處能夠循禮,能夠守禮,這是恭。「儉」是節約、節儉,持身節儉,不奢華,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儉以養德,人如果驕奢,那德就有損了。人能夠安住在簡單的生活當中,他的德就容易進步。一個人在驕奢的環境里,很容易放逸,很容易墮落。所以夫子儉以養德,處處節約,愛惜所有的物品。「讓」就是謙遜、謙讓、禮讓,不與人爭,真正能夠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Advertisements

  夫子用這五種聖德去跟人交往,自然能得到別人的尊敬愛戴。所以他來到一個國家,別人自然就能夠告訴他,把這裡的狀況告訴他。甚至是這個國的國君,也對他有信任,也對他敬重,把國事也向他請教。

最後,子貢總結說:如果非要說成是求來的,夫子也和其他所有人,求的方法不一樣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