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電影業擦出火花

圖說:在電影行業深耕多年的智影科技,通過大數據、AI和雲架構融合搭建學習路徑,開發出了中國第一個「電影智慧大腦」——SKANN。

在影視項目的創作、分發、變現、交互等全產業鏈條內,大數據及AI技術賦予其數據演算法的理性判斷,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助力產業發展。

文|《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姚堯

1月26日,亦如往常任何一個星期五,對於大多數上班族而言,或許都無心工作,準備迎接周末的到來。但對於智影科技(下文統稱「智影」)創始人兼CEO李曉東而言,一身黑灰運動便裝的他從下午2點步入會議室,直到夜幕降臨,全程一邊演示自家團隊創新研發出的深度學習模型SKANN,一邊回答來自《中國經濟信息》等數十家媒體記者的不時發問。

Advertisements

從解決問題出發

「誰知道互聯網領域的黃埔軍校是哪兒?」當大家準備搜索答案時,李曉東自己給出了答案:「華中科技大學。」原來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是他「師兄級」校友,而像滴滴創始人程維是他的晚輩師弟。

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他,畢業后順利進入了當時的互聯網產業領頭羊百度,成為了一名產品經理。幾年工作積累后,不少集團「同窗」紛紛出走創業的勢頭,讓他也萌生了想法。

這次「出走」創業,李曉東非常低調,他不僅從未拿此前的工作背景做背書,也沒有去追趕彼時的任何「風口」,而是從身邊發現問題,並嘗試用專業的技術能力去解決它。

得益於過去求學階段獲得的數據結構方面的知識積累,以及在大公司跟進產品項目的技術經驗,讓陳曉東從不少從事電影行業的朋友處了解到,電影領域內一直缺乏數據化的商業決策輔助工具,而他不僅看到了商機,更是暗下決心要解決「這件事兒」。

Advertisements

「電視行業內有索福瑞、埃森利爾森等市場研究公司,而電影領域卻沒什麼叫得響名字的企業。」李曉東回憶到,獨自一人經過走訪院線與1000多個院線經理進行深入溝通,在熟悉相關業務的同時,也了解到了其中的問題所在,後來他又與數據分析、技術研發等方面的「中科院研究員級別」的人才組成團隊,想法只有一個——希望能真正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去解決電影領域的弊病,並提供有效的商業智能決策,促進電影產業發展。

小團隊循序漸進的研究過程中,讓李曉東倍感慶幸的是,他們找到了與電影市場息息相關的數據源:國家電影局資金辦。「廣電體系籌劃進行『智慧廣電』的大工程,機會來了!」為了便於《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理解,李曉東舉例指出,「按照相關規定,每個中國的電影觀眾觀影票里要提5個點的稅,所以,每張電影票出票時,必須到國家電影局資金辦的資料庫里進行報到和存儲備份。」

當然,一項項數據就擺在那裡,最關鍵的是如何通過合理建模對其加以整理分析及預測。解決了數據源之後的李曉東團隊,開始嘗試用技術手段對行業邏輯加以重構,令《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驚嘆的是,這一過程竟然花費了團隊近7年的時間。「我和我的團隊幾乎每天泡在電影圈裡。」如今鬢角已經生出白髮的李曉東坦言,自己為了「摸透編劇理論」,甚至去中國電影學院旁聽了三年編劇專業,不難看出其決心。

憑技術創新突破

電影產業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引領性產業,也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同時,作為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我國對電影產業的關注度一直很高。加之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突破500億元大關的消息,讓整個產業振奮的同時,更讓業內就國產電影對全年票房的貢獻率、院線建設、觀眾觀影需求及觀影體驗是否平衡等關乎電影市場健康發展的問題予以探討。

李曉東指出,過去業界的「老發行」、「老宣傳」、「老影管」憑藉多年積累的專家經驗甚至是第六感,可以對某部電影做出「對賭」、「保底」,而今一部新電影從籌拍到上映,評判其是否叫好的標準,除了班底的配搭便是「上座率是不是高」。

「實際上一些上座率的權威性並不高。」李曉東指出,全國影院的數據彙集到國家電影局資金辦,再對所有影院的上座率取算數平均,其誤差可想而知。另外,「投資電影最難的地方在於,其結果要麼左、要麼右,沒有中間狀態」。在李曉東看來,電影產業各個環節都存在高風險,簡單憑藉經驗數據就對日常拍片、投資、票房等進行粗放式的規劃早已不適用於當前的產業發展。

在採訪過程中,李曉東分析指出,在現代的商業決策周期中,從數據潛伏,到數據轉成訊息潛伏,到訊息可決策潛伏,到直觀可決策去行動,是一個科學完整的決策周期。「這個決策周期的長短就決定了商業回報和風險。」智影的出現,可以使這一周期被儘可能縮短且正向收效顯著。

據介紹,SKANN可以實時預測電影項目的市場潛力,為電影投資降低60%的決策風險,讓宣發提高几倍以上的精準度,降低50%以上的無效投入。不僅如此,SKANN甚至可以智能預判影院每日的觀影人流和票房、優化排片和上座率,可為每一座影院明顯提高15-20%的影院票房營收。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電影

對於商業電影的從業者以及片方來說,如果能提前知道目標用戶是誰、在哪、觀影偏好如何,就可以在前期調整影片剪輯,做宣傳物料知道哪些形式抓眼球,鋪設物料知道哪些渠道有效,讓發行去談排片的時候可以抓重點地區的重點影院。「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但真要做成這些事,應該使用哪些數據,又該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都是關鍵所在。」李曉東說。

作為一家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影視技術公司,李曉東自信地指出,得益於豐富的資源庫以及創新的AI科技,智影將AI技術應用貫穿於影視項目的創作、分發、變現、交互等多個環節,相應地賦予了數據演算法的理性判斷,同時也能更精準地預測和打造更多潛在爆款內容。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從現場的演示中獲悉,它在影院選址上可以一鍵式給出多個物業之間的投資回報周期差異、安全係數差異;在影院日常經營中,SKANN也可以快速預測出明天的觀影人次,可以為影院提高賣品銷售額、提高庫存周轉率、提高上座率和單座產出,做出可靠的經營依據;在電影發行之前,SKANN可以精準預估出每個影院的潛在票房貢獻,讓發行更精準,發行預算更合理、更科學。

「諸如此類的創新和提升,SK ANN還可以做的更多。」據李曉東透露,智影基於觀影人群就近觀影的根邏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購票決策邏輯鏈,並為全國每家影院單獨訓練了深度學習模型。「可以說,在智影的雲端,就是一個完整的電影市場生態。」他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這個雲端,除了有電影質量邏輯,還有觀影決策邏輯、觀影人群閑暇時間邏輯、天氣邏輯、交通邏輯、社會焦點邏輯、物價指數邏輯等,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類人腦決策體系。

作為一家專門研發電影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企業,智影還為電影全產業鏈提供人工智慧決策體系。從其能把一張小小的電影票購買過程研究的如此透徹和詳盡,不難看出智影在多年論證和試錯后的研究方向更為科學、精準。

「我們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成為中國電影下半場的核心動力。」李曉東強調,不同於傳統電影營銷只靠票房創收,智影的商業賦能還包括影視項目製作班底的路演計劃、異業合作計劃、廣告投放計劃、票務營銷計劃等多個層面,當然,這並不是他和團隊的終極目標,除卻技術賦能打通全產業鏈條,智影還將通過AI技術、大數據能力及營銷領域的積累和創新,專註於影片宣發的助力。「在產業處在戰略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智影將與更多電影製片方、影視公司等實現合作共贏。」他認為,AI與大數據可以進一步顛覆傳統的電影製作、發行與營銷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賦能電影產業發展。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