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大講堂|「心有歸屬」,于丹「回家」講「家」

青島,于丹的「娘家」。

「我從小就聽說過『即墨』,我的母親在青島江蘇路小學讀過書。」來到即墨古城,于丹稱自己是「回家」,這座城市有她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小年已過,大年將至,2月11日,當代知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于丹,在即墨古城學宮明倫堂講授「家和萬事興」。

于丹以中國人的「家文化」為切入點,從《說文解字》對「家」的詮釋講起,「規矩與信仰」、「傳世家族的家教與門風」、「健全的人格養成」多角度層層深入,並援引曾國藩、林則徐、梁啟超等諸多名門世家例證,以及對《論語》的獨到解讀,深入淺出的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和順之美、智慧之美、哲思之美。在場300餘位市民聽眾如沐春風,感受到了重拾傳統家訓、樹立美好家風的重要性,受益匪淺。

「我很喜歡學宮這個名字」,來到海風浩蕩、節義長存的齊國故土,在凝聚中國匠人榫卯智慧的古城學宮,于丹感嘆,「學宮就是以學問傳承來喚醒人們信仰的凝聚。」在這裡分享中華傳統文化,心情非常高興。

即墨古城大講堂于丹語錄

  • ▶ 人的自我生命是為天下儲備的。把自己儲備到最好狀態,讓時代選擇,去做更大的擔當甚至犧牲。學宮不見得從外在灌輸多少知識,而是喚醒人內心的神聖感。

  • ▶ 千百年來,一個人的立身處事,持家治業,這是一個基本的素養。家的意義,就是讓每個人成為自己,「各安其守,為而不爭」。

  • ▶ 中國人的核心價值是倫理價值,這種價值是中國人看待自己、看待家庭、看待社會基本的邏輯起點。當「家和」的那一瞬間,中國人就找到了跟世界邏輯關係的起點。

  • ▶ 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文化信仰。學宮就是喚醒當代國人「規矩與信仰」的文化殿堂。

  • ▶ 知識是學出來的,見識是看出來的,膽識是煉出來的。人格健全的人=完整的知識結構+旺盛的求知慾望+創新的開拓意識+無畏的探索能力。

  • ▶ 一個家中有共同的價值出發就穩定,一個社會有共同的方向出發就有清正廉潔。從家到國,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這條線,找到大家心中的價值默契——家和萬事興。

于丹,可謂家喻戶曉。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2006年以來,她先後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論語》心得、《莊子》心得,在全國掀起一股「于丹熱」。

在歷史文化名城即墨,于丹也擁有眾多「粉絲」。漫步即墨古城,不時有市民遊客驚喜道,沒想到在這裡邂逅了「偶像」。

流連於牌坊街巷、文廟、財富民俗館間,于丹言笑晏晏,讚賞連連,「對我來說,來即墨就是『回家』。即墨古城是一個有理念的地方。傳統文化的復興要有個由頭,讓老百姓願意學。這裡有歷史,有文脈,既有文化軟體,又有建築硬體;有了好的生活,人的心就有歸屬。」

于丹在古城的時間雖短,留給即墨人的智慧和思考卻余香流長。

新的一年,即墨古城大講堂將持續舉辦文學、哲學、歷史、藝術、古建築、民俗等多類型文化講座,為市民遊客提供與文化「大家」面對面的機會,接受高品質的精神文化洗禮,敬請持續關注。

(攝影:寧友鵬 姜兆榮 金正輝)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