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年尾——反思當年互聯網泡沫

互聯網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間的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數到達5048.62的最高點時到達頂峰。在此期間,西方國家的股票市場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聯網板塊及相關領域帶動下的快速增長。

背景

聯網泡沫開始應該是從1999年開始的,那時候美國處於一個相對低息的周期,只有4%左右的利率。流動性開始湧入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在GDP增長,以及股市攀升帶來的紙上富貴錯覺影響下,拉動的消費增長,極大的增加的企業營收,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在這些互聯網公司身上投放網路廣告。

這一時期的標誌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終投資失敗的,通常被稱為「COM」的互聯網公司。股價的飆升和買家炒作的結合,以及風險投資的廣泛利用,創造了一個溫床,使得這些企業摒棄了標準的商業模式,突破(傳統模式的)底線,轉而關注於如何增加市場份額。

Advertisements

那時候格林斯潘,還是美聯儲主席,預感到經濟過熱,和足夠低的失業率空間,給了鷹派足夠的多的話語權,美國開始進入一個加息周期,利率4%逐漸攀升到6%。隨著流動性的減少,帶來了企業凈利潤的削弱,廣告投放的減少,外加那些不掙錢的B2BB2C業務,還有併購業務的繁榮,瘋狂蠶食互聯網企業的現金流,聰明的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場不可持續的繁榮,已經有人在開始撤離,納斯達克從最高點的5048.62開始逐漸回落,但是市場總體的情緒,並沒有意識到這大周期的逆轉點,抄底才是主旋律。

過程

當時有一批高科技公司,如微軟、IBM等,不僅具備優秀的盈利能力,也具有把握未來市場的能力,更能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因此人們對科技股熱情高漲。然而也有一群互聯網企業,在投資人、磚家學者,以及其自身的包裝下,輪番上演公關秀,吹著極其美好的未來,吸納了大量資金。盲目的逐利熱情,再加上一些機構的隱秘造假,導致對當時科技股的認識產生了極大的虛高,甚至瘋狂。

Advertisements

2000年3月10日,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達到了當時的歷史新高5,048點。整個世界為互聯網帶來的科技革命感到瘋狂。

以1999年年底的數據為例。當時美國市值規模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6家屬於科技類公司。成立於1975年的微軟(MSFT),在1999年的市值超過了6,000億美元。

相比之下,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百年石油企業艾克森美孚(其前身為成立於1870年的標準石油公司)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一半,藍色巨人IBM和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1/3。

然而現實是,后一批的互聯網企業,他們改變不了盈利能力極其低下的局面,同時又有在大肆揮霍金錢,也有的被快速淘汰,有的發展方向錯誤。當投資者逐漸趨於理性和冷靜后,發現了這些問題。而且同時伴隨著幾件誘因的發生:

1、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是在1999年下半年年上市,而之後的6個月凍結期中,交易量相對較小,但6個月的解凍期一到,拋售潮出現。又恰遇4月份的報稅季度,對股市造成不小的震蕩;

2、大量對高科技股的領頭羊如思科、微軟、戴爾等數十億美元的賣單,不巧的同時出現在了2000年3月10日,帶來了拋售的連鎖反應,投資者人心惶惶;

3、領頭羊微軟在97年被指控壟斷,98年立案,而在2000年1月蓋茨辭職,同年4月,法院宣稱已收集到證據證明到微軟的確存在壟斷行為,微軟面臨可能被拆分。科技股巨頭可能隕落的消息加劇了人們對科技股的恐慌心理。

4、高盛首席投資分析師科恩10年來首次對投資者發出減持科技股的建議。同時各路分析師口風一轉,開始唱衰,危機開始顯露了。

真實存在的問題加上在不恰當時機出現的誘因,於是危機爆發了,泡沫開始破滅。使得原本被炒到高的不合理的股價一落千丈,同時那些單純依靠融資為生的互聯網企業再也融不到錢。大批互聯網企業關門,眾多IT工程師失業。

破滅

當然,那時候市場還有些別的新聞,為股市的下跌做出合理化的解釋,最著名的莫過於微軟公司在反壟斷訴訟中的失敗,被貼上的壟斷的標籤,差點面臨被拆分的命運。不過最終剝掉皇帝的新衣,還是《巴倫周刊》上的一篇報道,《BurningUp》。

這篇基於207家互聯網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將會有51家網路公司,現金流面臨枯竭,而且股價下行+高管套現+投資風險厭惡上升+市場資金縮減+再融資市場的冷卻,多重效應疊加下,這些公司的再融資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將會面臨行業的大洗牌,破產加重組。

這篇報道引發了市場了恐慌,所有人才從如夢如幻的錯覺中清醒過來,瘋狂拋售自己手中的網路股票,市場在擠兌的浪潮下,納斯達克指數在一年多的時間,跌到了最低點1114.11。

納斯達克指數在5,000點之上只是稍微停留了一小段時間,科技泡沫就發生破裂。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納斯達克指數狂瀉66%,下跌到2,000點以下。有不少名頭很大的科技企業,其公司股票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當時美國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其股價從100多美元下跌到個位數,在短短一年內其股價下跌超過了九成。全球最大的網路設備公司之一思科,其股價從80美元下跌到13美元左右,下跌幅度達到84%。

反思

的確互聯網發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類理解的範疇,於是使用「泡沫」一詞來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當。但是,互聯網本身似乎蘊含著無窮盡的內涵,遠遠超過了我們目前的最大膽的估計和預見。因此,看互聯網,左看右看都不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發現。同樣,對於互聯網泡沫,我們的觀點也必須跟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人的思維也需要時不時調整速度與頻率,儘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東西。靜態地、一成不變地看互聯網必然成笑話,有時甚至需要不斷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對互聯網泡沫一說十分贊同,半年前,變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則越發堅定地認為: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泡沫。雖然互聯網領域跌蕩起伏,一波一波,頗有泡沫的嫌疑。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熱和過度投機的結果。泡沫程度超過特定限度,出現了失控狀態,就會出現爆破。互聯網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問題的關鍵就是這種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會到爆破的一刻。我們必須明白,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核心不是技術,甚至不是資金,而是用戶。

當然互聯網目前體現為是一種摧毀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陳代謝一樣,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業倒下,而有一批批更為壯觀的新手衝上。從單個企業看、從局部看,的確可以感受到劇烈的泡沫泛起和破滅。目前全球投資焦點,除了互聯網,還有誰與爭鋒?最熱鬧、最瘋狂的市場除了互聯網市場,還舍我取誰?不錯,投資者都在對一個夢想投資,但還有什麼夢想比互聯網更大更縹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