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按摩與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理論的基礎,中醫十三科的建立,都多少出自《內經》。針灸、按摩、正骨,也是根據《內經》的陰陽十四脈、奇經八脈學說及其醫療理論而建立起來的。

今天,我們就先來簡單闡述下古法按摩於黃帝內經中的理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意為:病邪在皮膚的,可以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用按法而制服之,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必須審查病的性質,區別它究竟是陰病,還是陽病,以區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

還要確定病邪是在氣還是在血,適當地進行治療。如血實的則用瀉血法,氣虛的則用導引法。

Advertisements

《素問·血氣形志篇》中又說:「…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

意為:如形體屢受驚恐,血氣散亂,以致經絡不通,所患的病大都是肌膚麻木不仁,當用按摩引導的方法行其氣血,在內則用藥物及藥酒養正去邪。

以上的兩段古語,都清楚地指出了按摩導引的內容和綜合治療的作用。它指出,病有虛(陰)實(陽),用此療法應有補(陰)和瀉(陽),並用柔(陰)和剛(陽)別出。

在按摩說來,使用輕手法刺激,起興奮、補虛作用,叫做「摩法」;使用重手法刺激,起抑制、瀉實作用,叫做「按法」。並且,《內經》還用陰陽學說指出了「被動作用」的「按摩」和「自動作用」的「導引」(運動)是相互作用的。

好了,今天就先簡單闡述下內經中按摩的一些基礎理論,下次將詳細介紹陰陽兩類的按摩八法。

Advertisements

(圖片選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