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體質養生之下焦篇

濕按其來源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通常和潮濕的氣候或潮濕的工作生活環境有關,當外濕入侵人體即引起人體濕重;內濕常與脾胃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既獨立又關聯。

所謂熱,則是一種人體的熱象。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濕熱中的熱是與濕是同時存在的,不過往往表現為濕更重或熱更重而已。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幹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下焦濕熱又稱為濕熱下注,當下焦濕熱時常會出現下列情況:

  1. 大腸濕熱:濕熱痢疾泄瀉(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2. 膀胱濕熱:淋濁、癃閉,尿赤,尿渾濁,小便頻數,淋瀝不暢(即尿頻、尿急、尿短少、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

  3. 胞宮濕熱:少腹墜脹疼痛,腰酸納差,帶下色黃、質稠臭穢,女性陰癢,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4. 濕腳氣感染: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流黃水,或紅腫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紅,苔黃,脈沉或無;

治療原則以及治療方法:

  1. 大腸濕熱治療原則:清大腸濕熱,解毒。主方:葛根芩連湯加味。方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銀花、茯苓、木通、車前子。

  2. 膀胱濕熱治療原則:清熱利濕。主方:八正散加減。方葯:扁蓄、翟麥、木通、車前子、滑石、大黃、山梔、甘草。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必要時加用枳實,以通腑泄熱。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知母、白茅根等以養陰清熱。

  3. 胞宮濕熱治療原則:清熱化濕。主方:二妙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4. 濕腳氣治療原則:清熱燥濕,溫化止癢,主方:可選用苦參礬石湯,既可內服又可外洗。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我的微信公眾號以及新浪微博號是:「御谷堂國醫養生館」,關於中醫養生方面的問題歡迎與我交流探討,最後聲明本人文章僅供參考,如有嚴重疾病建議儘早去醫院診斷治療!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