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宗教對羅馬的影響

公元第一、二世紀的希臘羅馬世界,看到了「羅馬和平」時代,國家社會昇平的現象;羅馬帝國在海陸交通上的建設、語言、文字、行政制度、奴隸制度及其對聖教會的影響;也研究了希臘羅馬世界的宗教信仰。今天,我們要更進一步的來看,羅馬帝國如何把他們的皇帝加以神化,皇帝的被神化,給基督的教會帶來的衝擊是什麼?羅馬帝國征服了在它在東方的廣大地區,東方世界的宗教信仰對帝國的影響又是如何的呢?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與「基督的教訓」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的呢?這一連串的問題,下面我們仔細分析。

考古學家在小亞細亞從事挖掘工作,他們挖掘到一些石碑,其中有一塊羅馬帝國時代遺留下來的石碑,上面的碑文是這樣寫的:「上蒼派皇帝作我們的救主,遏止紛爭,統治萬有,大自然賜予人類至高無比的美善,『凱撒·奧古斯』,他是祖國、女神羅馬之父、父神宙神、人類的救星。」羅馬人是怎麼把皇帝給神化的呢?起初,羅馬人認為,神,乃是一種神秘莫測,至高無上,掌握人類命運,宰制人類禍福的權能。羅馬帝國既然如此的偉大,統治了一切,又操萬民生殺之權,它便是「神」,所以「羅馬帝國即是神」的觀念,原本有著很古老的歷史。但國家的元首,最初並沒有把皇帝作為「神」來看待的,羅馬民族的固有習俗,並不把有血肉之軀的人或地上的動植物,以「神」的地位和禮儀奉祀的,到了羅馬軍隊征服東方民族以後,在受到東方民族習俗的影響,開始以祭神的禮儀來奉祀國家的元首。因為在埃及,法老王就自以為是「太陽神之子」,是「神」的替身;波斯也以為君王是神所特選的,分享著神的光榮;「貝加王朝」的「阿拉勒王」,生前即由祭司以神禮奉祀;安提阿基王命人在他的墓碑刻上「神之子」的名號;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自稱為「萬王之王」,要求人民以祭神的禮節尊崇他。亞歷山大大帝從小受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抱著「人的靈魂即是神」的泛神唯心的觀念,但是,一般人民百姓,卻真的把他看作是「神靈下凡」,在雅典,人民百姓對他歡呼說:「別的神離我們太遠,我們無緣目睹,而你呢,你是我們當面可以看得到的。」當時的人看到「奧古斯都」大帝,所向無敵的軍威,勵精圖治的政績,也就自然的把他當作神的化身。就這樣,在羅馬帝國各地,開始建立了崇拜祭祀皇帝的制度。當凱撒在世,羅馬人幾乎像神一樣的尊敬他,稱他為「朱彼特」,死後,更追封他為「天上的神」。聰明狡猾的「奧古斯都」在羅馬京城內扭捏作態,不肯接受祭神之禮的崇拜,以免太刺激人心,但在其他的城市,就老實不客氣的接受,而不加推辭,所以帝國各地,都有著「奧古斯都」皇帝的生祠,「奧古斯都」去逝之後,由貴族院封為「神」,而以後的兩百年,以祭神之禮來祭祀皇帝的制度,如火如荼,盛行不衰。有些皇帝固然在生前拒絕接受神的祀禮,但是大部份的皇帝對這樣祭典是大為鼓勵的,必竟,在那「朕即國家」的專制時代,尊敬皇帝,就是效忠於國家,所以羅馬皇帝如此重視祭祀皇帝的制度,也就不足為怪了,也無怪一般人民以祭祀皇帝為天經地義了。這種把皇帝當作是帝國的威權和光榮的化身,並給皇帝加上「神聖」的尊號,不只是獻媚,也實在是把皇帝當作是神權的替身,或受命於天的表示,這和我們中國稱「皇帝為天子」一樣,而忠君愛國,又是人民的天職。就這樣,對各種神袛、羅馬城的守護神、以及對皇帝的祭禮這三大類的祭典,在帝國各城鎮內,定期的、普遍化的奉行著。不過在實際上,都只限於外表的敬禮,而不涉及對人民道德修養方面的要求 。主要的是由祭司們舉行例行的儀式,而祭司們都從貴族家庭中選擇出來,俸祿相當的優厚,祭司們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各廟是否按時舉行遊行、祭祀、奠酒和宗教節日必定少不了的重要節目 ,那就是討百姓們歡心的遊藝節目。

這種純粹只是形式上的敬禮,不能滿足內心虔誠的人宗教上的熱誠,理性越強的人,越希望一種合理的而且與神明尊威相稱的敬禮,所以宗教,心須和身後的禍福有關才成。

由帝國的東方新傳進的東方宗教也就乘隙而入,迅速的傳揚開來,因為它們能夠滿足人心這種熱誠的希望。「依西斯的敬禮」來自埃及、「西伯肋的敬禮」來自小亞細亞、「米特拉的敬禮」則來自伊朗,這些敬禮在軍隊中更是盛行。這些神秘宗教的共同點都是,自稱對信仰它們的人,能啟示一種得救的秘訣,就是「幸福的永生」。而這些五花八門的東方宗教中,大多是極不合理的邪說,而且還有著神秘而野蠻的禮儀,就讓我舉兩個例子引證給各位聽,例如「西伯肋教」,給入教的人付洗,他們施洗的地點是在一個鐵篦覆蓋的坑洞裡面,上面宰殺牛犢,下面便用牛血來替人施洗;還有在敘利亞的某些教派中,甚至殺嬰孩來祭神的。所慶幸的是,信仰這些邪門宗教的人數不多,不過在全羅馬社會中,卻漸漸的喚起了一種心靈的不安,使人懷疑,在物質的世界之上,一定還有更超越的東西,這種宗教社會的背景,有如一片準備好的肥沃田地,正等待著接受福音的種子,給福音開了路。

新生的基督教,所遇到的最嚴重的阻礙,卻是羅馬偉大的古文化和羅馬人因此而自豪的心理。帝國的偉大也實在有賴於這種文化,並非單單隻靠軍事武力,既使直到現代對歐美各民族來說,這種「希羅文化」,仍然是被公認為相當傑出的「古典文化」。這種「古典文化」由希臘的大詩人「荷馬」時代起,也正是我們商朝末期,就已在希臘的愛琴海岸興起,在雅典展開,以後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而向近東延伸,最後,羅馬人繼承並加以發揚光大。這種文化最令我們憑弔的是在政治上、在中央集權的組織上、在法律上、在強有力的軍事組上,以及在藝術建築上,所表現的種種傑出的天才。

再說,羅馬人能把地中海周圍各個小國統一起來,是賴著哲學家、醫士、博學之士、藝術家、文學家等各方面人才的努力,逐漸形成了一種文明,能解決人的各種問題,提供給人一種理想的智慧,使得當時人們所抱的目的居然都能實現,那就是發展人的本性的全部能力,在生活上享受完美的幸福。在公元的初期,這種所謂羅馬式的生活,就是大家所公認的一種文明人的生活方式,整個社會都必須同意接受,而不準懷疑的一種理想。凡在這種生活習慣以外,統統稱為「夷狄」。這種被稱之為理想幸福的羅馬式生活,很容易受感染,基本上,它能滿足最粗俗的人心 ,因為它既有物質的享受,又有多種娛樂,我們可以用兩個詞句,來表明當時羅馬低級百姓對國家的要求,那就是「麵包和娛樂」。這兩件東西,政府都能免費的供應,因是從戰敗的民族中所擄獲的戰利品。而所謂的娛樂呢,就是在圓形的遊藝場上,由劍客、奴隸或傭兵去和獅子、老虎等兇猛的野獸相搏鬥;或者是這些人彼此相鬥;更有甚者,是把判死刑的囚犯投給野獸吃;或是賽車;或是表演一些粗俗不堪入耳的低級品味的戲劇。總之,都是一些供大眾觀賞的殘酷猥褻的節目 。至於比較高尚的人呢,有精神的娛樂以資消遣,例如富麗堂皇的宮室牌坊飾以藝術傑作、奢靡的社交生活、文學、詩歌、美術人及風花雪月等,這些都是所謂文人騷客的悠閑生活。

羅馬帝國初期是帝國的極盛的時代,但也就在這同時,種下了步向衰弱頹廢的病根。逐漸的發生了慢性的腐蝕作用。到第三世紀的時候,病根已深,一發而不可收拾。那麼帝國衰亡的病根是那些呢?我們歸納為下面幾點,第一,因為帝國的勝利來得太快、太突然,羅馬人本身又缺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礎,無法一時消化勝利的果實,以至釀成了尾大不掉、外強中乾的現象。羅馬民族最初只是一小撮文化水平比較低、生活簡單樸實的農民,但驍勇善戰、全國皆兵,因而幾乎能百戰百勝,攻克強敵,并吞鄰國,但被征服的鄰國,其文化水平遠較羅馬為高,在武力方面,是羅馬征服了鄰近各國,但在文化方面呢,羅馬反被鄰國征服。尤其是當它征服了希臘和東方各國以後,開始與各國文化發生接觸,未免自嘆不如,不得不向被征服的國家學習,把希臘的思想、藝術、東方的宗教禮儀、亞洲的人文風俗,一股腦兒的照單全收。隨著時間的進展,羅馬人民的文化水平一天比一天提高了,但卻與固有的傳統文化日漸的疏遠,一切都崇尚希臘化,羅馬哲學家提倡的是希臘哲學體系,羅馬上層社會愛用的文字是希臘文,完全染上了東方文化的色彩。羅馬民族勝利的主要因素是它優越的武力,一旦偃武修文後,它的力量也就無從施展,就好像虎落平陽,處處仰人鼻息,結果卻形成讓被征服者喧賓奪主的現象。

第二,羅馬帝國的軍事勝利,帶來了大量的戰利品,黃金和奴隸。參與軍旅的人,平白的都成了豪富,又有大量來自東方各國的朝貢,平民所分得只是一小部份,其餘的絕大部份都落入了統治階級的私囊。擁有產資的,或則在家坐享其成,不謀生產 ,養成懶惰的惡習,或則窮奢極侈,從情聲色,這種不勞而獲的金錢成了罪惡的淵藪。人民道德水平一天比一天的低落。

第三,除了黃金之外,導至羅馬社會道德淪喪的另一個原因是奴隸制度。羅馬共和政制的最後兩百年內,從被征服的國家所俘擄到的戰俘,是以數十萬計,在一場戰爭后擄得的戰俘一兩萬人,是司空見慣的事。「奧古斯都」時的羅馬,被俘為奴的,就佔了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亞歷山大里亞全城三分之二是奴隸。奴隸成了長期免費的勞力供應,結果在大都市中增添了無數失業的人,其中有無田可耕的農民、被解僱的工人、被解放的奴隸和流浪的外國 人。這種經濟不安的現象,造成道德的淪喪。一向工作勤奮、自食其力的羅馬人一變而為無業游民,成了社會的寄生蟲,因而意志消沉、頹喪、悲觀。在軍事方面,士氣低落,人人厭戰;在私人生活方面,醇酒、婦女醉生夢死,整天在競技場找刺激消磨時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