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疫苗接種不能一打了之

這個周一,果不其然,有關宮頸癌疫苗(即HPV疫苗)的新聞報道井噴。

接種HPV疫苗,對於適宜人群預防宮頸癌發病的效果,已經獲得了充足的證據。

而對於公共管理者來說,則更關心其對整個人群宮頸癌負擔的影響。

昨天,筆者用乙肝疫苗和肝癌的例子,形容這將是一場「漫長的煎熬」。

今天繼續請出「先行例證」來予以加強說明。

眾所周知,香港早有HPV疫苗可打。

可以追溯到2006年,迄今已有10年之久。

原以為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結果卻是「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對於慢性病防治,1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HPV疫苗接種給香港宮頸癌發病究竟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登陸香港醫院管理局下屬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網站,可以方便的獲取相關數據。

Advertisements

先看其提供的近年綜述:

2009年時,宮頸癌是香港女性癌症發病的第7位,粗發病率12.3/10萬,年齡標化發病率7.5/10萬,並在2000-2009年10年間以年均4.3%的幅度顯著下降。

而到了2015年時,宮頸癌還是香港女性癌症發病的第7位,粗發病率12.7/10萬,年齡標化發病率7.6/10萬,雖然不能直接說是升高了,起碼沒有下降。

分析2006-2015年10年間的變化,竟然是木有變化!

數值計算上還呈現出以年均0.3%的幅度上升的勢頭,但是從統計學推斷上講,這種上升趨勢是沒有意義的,可以說是保持了穩定。

如果原來是上升的,如今有HPV疫苗,陷入了穩定,那叫合情合理。

本來顯著下降的,如今有了HPV疫苗,還急剎車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Advertisements

可以看一下,香港地區1983-2015年宮頸癌發病的全貌:

果然近10年遠不如前20年那樣呈現出的那種「一瀉千里」之態勢。

那麼,HPV疫苗不像乙肝疫苗是新生兒普種的,而是傾向青少年自由選擇接種,大多是10歲以上的女孩。

一般認為從HPV感染到宮頸癌發生,自然史是5-10年,也有說只需3年的。

那麼比較下2005、2010和2015年香港宮頸癌診斷病例的年齡別發病情況:

結果真令人失望,2015年25-50歲女性宮頸癌的發病毫無下降的趨勢。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這樣的結果即便香港同胞答應,HPV疫苗也不答應啊。

看到這裡,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喇叭口效應」,江水從狹窄的甬道過來,居高臨下直衝,速度當然會快,但是一進喇叭口三角地,肯定會減速。

那麼是不是香港的宮頸癌發病概率正好到了自然極低值了呢?可能就會形成一個較長的平台期。

這回,我們從CI5 XI拿數據,比較2007-2012年期間香港和北上廣4地的宮頸癌發病模式,使用的是ONLINE ANALYSIS的AGE-SPECIFIC CURVES模塊。

可見橘色線條的香港果然不同凡響,發病模式和北上廣全然不一樣!

北上廣發病高峰在40-50歲,香港卻是70-80歲。

相對而言,香港女性在50歲之前被診斷為宮頸癌的幾率已經相當之低。

這種發病模式,對HPV疫苗來說絕對是個挑戰。

另有一種可能性的原因,也許真的存在「顧此失彼」的可能。

在近年綜述中,香港的宮頸癌在診斷時為I期的比例沒能恢復到2009和2010年的40%左右。

為什麼?

也許只是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也可能是已經感染了高危型HPV的女性,主動接種疫苗實現早預防后,就自以為可高枕無憂了,而忽略了早發現和早診斷所致。

因此,不要以為HPV致癌的發現得了諾貝爾,HPV疫苗的發明劃時代,就成救世主了。其實宮頸癌的救世主早已降臨了數十年。


本文是春曉醫生參與腫瘤登記項目的心得體會,所有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用於分享交流。

歡迎參與和關注本項目的同行留言,您的想法和建議,將有助於工作的開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