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之死——伴君如伴虎啊

秦昭王三十三年(前274年),魏國背離了秦國,同齊國合縱交好。秦王派魏冉進攻魏國,斬敵四萬人,使魏將暴鳶戰敗而逃,取得了魏國的三個縣。魏冉又增加了封邑。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3年),魏冉與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趙國、韓國和魏國,在華陽城下,大敗芒卯,斬首十萬人,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接著又把觀津還給了趙國,並且給趙國增加了兵力,讓趙去攻打齊國。

齊襄王懼怕被伐,就讓蘇代替齊國暗地裡送給魏冉一封信說:「我聽來往人們傳說『秦國將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私下一定對我們國君說『秦王精明而諳熟謀略,魏冉機智而精通軍事,一定不會這麼做』。為什麼這麼說呢?韓、趙、魏三國友好結盟,這是秦國的深仇大敵。它們三國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儘管有上百次的背棄,上百次的相騙,但都不算是背信棄義,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的。現在要戰敗齊國會使趙國強盛起來。趙國是秦國所仇視的大敵,顯然對秦國不利。這是第一點。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打敗齊國,先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後再戰而勝之』。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之國,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釣強弓去沖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怎麼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這是第二點。秦國若出兵少,那麼三晉和楚國就不相信秦國;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將被秦國控制。齊國懼怕被伐,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這是第三點。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而三晉和楚國派兵進駐加以扼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這是第四點。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怎麼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這是第五點。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沒有禍患了。秦國佔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黨了。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出兵而擔憂其不能返回比較起來,哪個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精明而諳熟謀略,魏冉機智而精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於是魏冉不再進軍,領兵回國了。

Advertisements

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當時相國魏冉與客卿灶商議,要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城,藉以擴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這時有個魏國人叫范雎自稱張祿先生,譏笑魏冉竟然越過韓、魏等國去攻打齊國,他趁著這個機會請求勸說秦秦昭王。秦昭王於是任用了范雎。范雎向秦昭王闡明宣太后在朝廷內專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權,涇陽君、高陵君等人則過於奢侈,以致比國君之家富有。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國職務,責令涇陽君等人都一律遷出國都,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去。魏冉走出國都關卡時,載物坐人的車子有一千多輛。魏冉死於陶邑,就葬在那裡。秦國收回陶邑設為郡。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