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每日一讀:風濕免疫科—風濕性關節炎

診斷依據—對照分析以下癥狀:

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近期鏈球菌感染史,發熱,高熱,低熱,關節酸困,關節疼痛,關節紅腫熱痛,膝部疼痛,膝部紅腫熱痛,遊走性發病,陰冷潮濕加重。

對照分析以下檢查:

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度(ASO)↑,使用水楊酸類減輕,血沉(ESR)增快,類風濕因子(RF)(-)。

概述:

風濕性多發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國內文獻報告成人風濕熱中有遊走性關節炎佔91.7%,兒童則為55.7%。

臨床表現:

成人大多數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發熱可為高熱或中等度發熱,少數微熱。風濕性關節炎輕者僅有關節不適感、酸痛,臨床檢查僅有輕度或全無炎症表現,而重者則表現為紅、腫、灼熱、劇烈疼痛等急性炎症征,受累關節最多為膝、肩、踝、肘、腕等大關節。疼痛呈遊走性,某處的關節炎消退,而他處關節繼之發炎。

Advertisements

治療:

(一)治療原則:

1. 控制炎症,緩解癥狀,改善生活質量。

2. 具體措施及藥物。

(二)一般治療:

(1).急性關節炎,早期應卧床休息,至體溫正常關節疼痛改善後才開始活動。伴有心臟炎者,絕對卧床2-3個月,如心臟擴大伴有心功能衰竭者,大約需要6個月方才逐漸恢復活動。

(2).飲食宜少量多餐,有心衰者要適當限鹽限水。

(三)抗生素的應用:

常規用青霉素80~160萬U/日,分2次肌肉注射,或青霉素480-960萬U/日,分1~2次靜脈滴注,療程10-14日。無明顯風濕活動者,給長效青霉素每3~4周,120萬U;兒童防治至18歲,成人至少不短於5年。

(四)抗風濕治療:

非甾體類抗炎葯是最常用的抗風濕藥物,因其作用快、止痛效果好,所以常作為治療風濕病的首選。這一類藥物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這類藥物只能用於緩解關節癥狀。副作用主要表現在胃腸道反應和腎毒性(老年人多見),其他副反應較為少見。這類藥物的使用原則:

Advertisements

1. 根據治療的目的選擇用量,小劑量止痛,大劑量抗炎,癥狀控制后劑量減半。

2. 用藥個體化,根據個體的病情、體質等選用不同藥物及劑量。

3. 一般不聯合使用2種同類藥物。

4. 使用3~4周后才能對藥物做出評價。

5. 對容易出現副反應的高危人群應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6. 單純關節炎療程6~8周。最常用藥物有:羥酸類(水楊酸類、乙酸類、丙酸類、滅酸類、鄰氯苯甲酸衍生物)、吡唑酮類、昔康類、磺醯苯胺類等。(1)水楊酸類:腸溶阿司匹林0.6~1.0g,每日2~3次,口服。(2)吲哚類:消炎痛25mg,每日2-3次,飯後或餐中服用,小兒及消化道潰瘍者禁用。(3)乙酸類:舒林酸(奇諾力):0.2g,每日1~2次。雙氯滅痛:0.25g,每日2~3次。(4)丙酸類:布洛芬0.2g,每日2-3次。萘普生0.25~0.5g,每日2~3次,。芬布芬0.3-0.45g,每日2次。(5)滅酸類:甲滅酸0.25mg,每日2~3次。 (6)鄰氯苯甲酸衍生物:雙氯芬酸。 (7)吡唑酮類:氨基比林、安乃近、保太松等。(8)昔康類:炎痛昔康20mg,每晚1次。美洛昔康(莫可比)7.5~15mg,每日1次。(9)磺醯苯胺類:尼美舒利(美舒寧)0.1g,每日2次。 (10)扶他林:25mg,每日2-3次。西樂葆200mg,每日1-2次。(四)手術治療 本病不引起關節畸形,不需要手術治療。

併發症:

包括肌炎、咽炎、扁桃體炎等。

檢查:

1.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 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也明顯上升,有的出現核左移現象。

2.血沉和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和C反應蛋白通常是各種炎症的指標,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達90毫米/小時以上;C反應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過後(1~2月)漸漸恢復正常。

3.關節液檢查 常為滲出液,輕者白細胞計數可接近正常,重者可明顯增高,多數為中性粒細胞。細菌培養陰性。

4.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 均為陰性。

中醫治療:

(一)分證論治:

1. 風濕熱痹:

(1)證候: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則舒,痛不可觸,關節遊走疼痛,不能屈伸,可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汗出、惡風、口渴、心煩等症,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2)治法:清熱通絡,疏風勝濕。 代表方劑:白虎加桂枝湯加減。常用藥物:石膏、知母、桂枝、連翹、黃柏、丹皮、忍冬藤、威靈仙、防己、桑枝、赤芍、粳米、甘草。

2. 痰瘀阻絡:

(1)證候:病情較長,關節腫痛,甚至變形,活動明顯受限,肌膚紫黯,或肢體麻痹,舌暗有瘀斑,脈弦細澀。

(2)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代表方劑:身痛逐瘀湯合指迷茯苓丸加減。常用藥物: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秦艽、地龍、牛膝、制半夏、制膽星、茯苓、枳殼、甘草等。

3. 氣血虧虛:

(1)證候:關節疼痛時作時止,局部紅腫不明顯,關節活動不利,伴心悸,氣短,疲倦乏力,畏寒喜暖,納差,大便時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弱。

(2)治法:益氣養血,兼祛風通絡。 代表方劑:獨活寄生湯加減。常用藥物:獨活、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蔘、甘草、當歸、芍藥、乾地黃。

4. 肝腎不足:

(1)證候:病程較長,關節疼痛時作時止,局部紅腫不明顯,關節活動不利,伴有腰膝酸軟,肢體麻木,舌淡紅或紅而少苔,脈細或數。

(2)治法:滋補肝腎,祛風通痹。 代表方劑:獨活寄生湯、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湯等加減常用藥物:生熟地、杜仲、懷牛膝、桑寄生、龜板、鱉甲、巴戟天、川斷、女貞子、旱蓮草、雞血藤、秦艽、防己、海風藤、絡石藤、桑枝、桂枝、路路通、鹿銜草、石楠藤、甘草。

(二)中成藥:

1. 口服中成藥: ①濕熱痹沖劑:每次1~2包,每日2~3次,適用於風濕熱阻絡證。②瘀血痹沖劑:每次1~2包,每日2~3次,適用於痰瘀阻絡證。 ③旭痹沖劑:每次1~2包,每日2-3次,適用於肝腎虧損兼風濕阻絡等證。④益腎蠲痹丸:每次3~6包,每日3次,適用於肝腎兩虛、氣血虧虛、痰瘀阻絡證。⑤強筋壯骨丸: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肝腎兩虛、氣血虧虛兼風濕阻絡之證。⑥壯腰健腎丸: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肝腎兩虛、氣血虧虛等證。⑦大活絡丹、小活絡丹、華佗再造丸等。每次6克,每日2次,適用於痰瘀阻絡證。⑧黑骨藤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適用於風濕阻絡證。

2. 靜脈製劑中成藥:①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250ml+高烏甲素16mg,靜脈點滴,每日1次,適用於疼痛明顯者。②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250mL+川芎嗪120~160mg,靜脈點滴,每日1次,適用於風濕阻絡證而熱象不明顯者。③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250mL+香丹參注射液20~3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適用各型痹證。④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250ml+葛根素注射液0.2~0.4g,靜脈點滴,每日1次,適用於風濕熱阻絡證。⑤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250mL+燈盞細辛注射液20~4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適用於風濕阻絡兼有寒象者。⑥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250mL+黃芪注射液20-4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適用於肝腎兩虛、氣血虧虛等證。⑦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250mL+參附(芪)/參麥注射液20~4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適用於肝腎兩虛、氣血虧虛等證。⑧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250mL+清開靈注射液20-4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適用於風濕熱阻絡證。

(三)針灸:

取大杼、腎俞、足三里、三陰交。腕關節、掌指關節配合陽池、合谷、后溪;膝關節配合犢鼻、崑崙、太溪、丘墟;肩、肘、脊椎關節配合肩髑、肩貞、肩髎、曲池、夾脊。還可以配阿是穴。深刺透穴,留針10~20分鐘,可加溫針、艾灸。

(四)其他:

外治法: 1.外敷:病變關節局部貼天和骨通膏、傷濕止痛膏、跌打鎮痛膏,或川烏、防風、白芷各30克研細末,熱水調外敷。 2.物理治療:中藥(如當歸注射液、野木瓜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離子導人、紅外線照射、電磁療等。 3.穴位注射:取大杼、腎俞、足三里、三陰交。腕關節、掌指關節配合陽池、合谷、后溪;膝關節配合犢鼻、崑崙、太溪、丘墟;肩、肘、脊椎關節配合肩髃、肩貞、肩髎、曲池、夾脊及阿是穴.每次選用中藥當歸注射液、野木瓜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1-2mL,每次取穴位3~4個,每2~3天注射1次,10次為1個療程。

更多關於風濕性關節炎的日常護理、保健方案等請下載「百姓醫生」APP,萬餘種疾病知識,可疾病自測,免費下載使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